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近几年来,人民币同时面临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的双向压力。本文以“一价定律”为理论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表现及其危害,并从涉外经济政策层面探讨了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纠正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的短期升值与中长期贬值的压力并存,构成了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妥,贬值亦不妥的困境。解决人民币汇率困境不能仅局限于汇率水平或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关键还在于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经济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发展,本国货币逐渐融入到全球的交换与流通中。在此背景下,本国货币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体现与实物交换的价值,还体现在与世界其他货币进行交换时表现出的价值。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外升内贬”的内外价值偏离现象,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详细探究了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原因和危害,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人民币金融价值的平稳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分为两个阶段,利用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对两阶段的货币政策效果分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以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第一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了其经济调控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波动;而在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第二阶段,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作用有限,但经济波动却比第一阶段小得多。因此,中国应在坚持间接调控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安 《经济经纬》2012,(3):156-161
笔者采用SVAR方法实证1995年1月至2011年2月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并论证了汇率冲击的动态传导机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民币升值总体上不利于净出口和实际产出的增长,并导致在近期和将来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长,人民币的升值总体上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6.
2014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资本就出现了外流的现象,改变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伴随而来的是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趋势,而外汇储备总量也从高点的近四万亿美元下降到不足三万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短期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再次成为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选取2002年1月至2017年6月的数据,运用VAR方法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短期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民币名义汇率受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而人民币预期汇率对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影响比较小,短期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倒逼效应开始显现;而短期资本流动的变化主要受人民币预期汇率变动的影响,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其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陈金莉 《当代经济》2017,(22):24-26
本文通过选取2016年1月4日到2017年2月24日的美元、欧元、港币三种外币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建立GARCH类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英国脱欧、美国总统换届等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肥尾特征、波动群集性、非对称性,同时双向波动加大,人民币汇率承受贬值压力.未来在中国经济基本面不断利好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将逐渐趋稳.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CPI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决定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具有传递效应.从长期而言,名义有效汇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协整的,且汇率的上升会导致CPI的下降;短期而言,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CPI的冲击具有滞后效应.通过调节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解决中国的外部失衡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当积极关注汇率变动等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的涉外经济政策下,人民币内外价值不能相互转换和趋于一致,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危害。1.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狭窄。为了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双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产生的外汇,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  相似文献   

10.
基于SVAR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汇率冲击的反应具有逆经济风向的操作特征,汇率升值,货币政策扩张;而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也符合经济理论,货币政策扩张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同时,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汇率水平的反应表现为经典的超调现象,但在名义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变量时,汇率的反应曲线则表现为延迟的超调现象。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变动非常敏感,相反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增值税转型试点一周年情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北地区正在进行的增值税转型试点,预示着未来中国增值税改革的方向,倍受世人关注。从一年多的试点情况看,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和税收管理的问题较多。增值税转型政策牵涉到国家、地方、企业和居民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在不断调整中加以完善,但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应做到公开透明。试点政策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抓紧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简单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历史之后,通过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汇率决定模型,建立了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阶段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简单模型。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因素是进出口贸易、利率平价以及国外资本流入,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美元化"程度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孟楠  姜占英 《当代财经》2005,(12):34-37,41
货币替代是外汇市场上的一种用脚投票机制。我国的货币替代水平整体而言并不高。但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原因,一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水平较低。存在着汇率变动的预期;二是本外币利率水平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三是通货膨胀对本币实际收益的削弱;四是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五是资本外逃的倾向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搭配来促进货币替代的良性发展,避免人民币被美元的过度替代。  相似文献   

14.
陈应斌 《当代财经》2005,(12):24-26
本文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角度来分析所有制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制结构变迁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使我国经济出现结构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企业价值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对数计量经济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人民币汇率对国际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企业中短期产生的影响较大,且影响强度随着国际企业外贸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的增长而增大.通过对行业指数(包括非金融行业指数和金融行业指数)的中期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行业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各有不同.作为研究结果的应用,根据实证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外汇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境外流通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荣华 《财经研究》2006,32(4):35-48
文章首先设计了一个理论模型估计1988~2004年之间人民币每年在境外流通的数量;然后采用相关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对我国经济内外均衡主要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影响甚微,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城镇登记未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净出口额、外债余额和外汇储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文章提出,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中,通过非法途径流出的人民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崔阳 《生产力研究》2014,(12):27-30
中国正努力于让人民币国际化,而且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化,是不少人研究的课题。文章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找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扩大商品进出口额、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人民币与主要硬通货之间的汇率稳定地波动在一定范围之内、与中国贸易密切的国家结算时使用人民币结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全球生产网络中,出口行业的贸易附加值水平是影响汇率出口传递效应的重要变量,附加值越大,汇率出口传递效应越明显;附加值越小,汇率出口传递效应越不完全。在我国大部分出口行业附加值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汇率波动将通过进口中间产品的成本变化显著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波动,最终造成汇率的不完全传递。由于各行业贸易附加值的不同,这种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在贸易附加值较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表现最为明显,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后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19.
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2002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现象。在国际美元贬值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这一货币现象得到了强化。当然,这一货币现象是实际经济运行的反映。主要线索是,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强势增长,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并进而推动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当汇率和资本流动都受到管制时,压抑的对外升值趋势会成为对内贬值的直接原因。而对内贬值的概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CPI上涨,而是包括资产价格膨胀在内的广义通货膨胀。这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