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古典经济学与经济学创新李衍龙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学派。该学派因假设行为最大化并以机械均衡为理论核心而招致诸多批评。在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的同时,人们也在试图改革和创新经济学。目前,就经济学创新问题人们远未达成共识,但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走,... 相似文献
2.
3.
文章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观与理论体系的建构、自然科学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渗透以及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特色与理论体系的关联 ,指出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受到其后的许多理论派别的批评 ,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修改与补充 ,但仍不失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5.
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尖锐,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新经济现象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西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对此做出合理解释,生态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科学.由此,本文对生态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生态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内在体系的一致性、稀缺资源优化... 相似文献
6.
7.
从本质上说,激进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激进经济学家是同居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完全不同的,他们强调历史的、制度的和跨学科的分析。激进经济学家强调资本主义矛盾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激进经济学家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但却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经济学与进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进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了由于对经济世界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两种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理性,多样性以及时间和过程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上的显著差异,本文认为,进化经济学坚持以动态演化观点来理解社会经济过程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M.Miller 《经济学》2004,3(2):509-516
杨小凯所的《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是起始于他与黄有光合作编撰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的开创性工作的一部最新专。建立在他的博士论的基础上(yang (1988)),信息是相同的:主要关心资源配置的 相似文献
10.
理性是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本文阐述了新古典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中工具理性、理性行为和经济人的含义 ,以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结出新古典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 )的经济理性的四个特征 :工具理性、愿望目标、性状良好的偏好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沉淀成本的比较与综合,确立了广义沉淀成本的内涵,体现了动态调整的经济绩效.笔者不仅将沉淀成本与资本市场、折旧、产品市场价值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等联系起来,还充分分析产生沉淀成本的原因,为动态经济绩效的政策或制度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指导原则,即加强沉淀成本和风险管理,处理好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关系,对于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预防非自愿性失业和经济危机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有观点认为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范式为基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它属于修正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修正的经济人假设;二、非零交易成本假设;三、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15.
1920年,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第一次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分支,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福利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伦理基础都是一样的.但在演进过程中,在研究对象、理论前提与政策主张、价值取向上,经济学家又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新旧福利经济学对我国目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梳理了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不同点,认为改革初期的中国,更适合借鉴新福利经济学的理念和方法,而在目前,中国需要旧福利经济学的指导。文章最后指出新旧福利经济学的缺陷,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沉淀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在以前的投资中已经得到支付,因而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然而,当沉淀成本影响当前或者未来决策时,这种非理性行为导致所谓沉淀成本谬误。一些西方经济学者从经济理性和心理效用角度质疑沉淀成本谬误这一非理性行为,从而表明沉淀成本谬误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沉淀成本谬误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恰当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着眼于沉淀成本管理,消除沉淀成本谬误,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19.
20.
女性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关系下人的理性行为以及人类行为造成的经济现象,因而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而且,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已经开始引入了制度、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经济学的人文性已日益明显.正是基于这种人文性特征引发了人们对具体社会中人之理性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社会中人之行为的关注,并导致20世纪8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勃兴;经济学领域的性别差异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性的思考,从而引发了对经济学本土化的探讨.事实上,不同社会文化下的经济学是有差异的,经济学本质上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科学化、客观化和通用化,而是具有强烈的本土化的色彩;而且,如果经济学理论没有本土化,就没有根植性,也就没有创新性,当然也就没有现代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