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街道公共空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结合前人的研究,构建了老旧社区生活性街道活力测度框架,以外在表征与空间载体为主,采用道路网、POI数据、街景图片大数据等,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行人空间分布与业态POI、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再通过杭州市老旧社区生活性街道实证研究,行人空间分布与业态POI、物质空间环境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1)街道活力与物质空间环境、业态POI设施存在显著相关性;(2)街道行人空间分布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分布规律;(3)街道空间合理规划布局,是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6,(9):201-203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是否有活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但现在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逐渐丧失。因此,重提街道应是交往的场所而不只是交通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沈阳中街为例,通过调研,分析现状存在问题,对人性化商业街区重要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期待塑造更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无人驾驶技术革新带来的超级流动性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下城市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功能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并重构未来的城市景观与生活模式。回溯历史,技术革新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及早进行科学预判,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规范引导。从无人驾驶汽车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与重塑、街道的适应性规划与日常性回归以及共享时代的新型社区塑造三方面对未来城市设计可能的应对策略进行前瞻与总结,进而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与指南。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信息化及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出现了私有化、商品化与符号化的现象,街道、酒吧、咖啡馆等成为公共生活的新容器,联合办公空间、网络线下空间为城市添加了生机与活力。雷·奥尔登堡将此类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称为“第三空间”。针对北京市五道口地区的第三空间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空间具有混合功能性、创新性、流动性等特征,是城市中的弹性空间与智慧单元。在阐述空间发展特征的同时,试图厘清信息技术在第三空间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提出第三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建议,以期对城市公共空间、创新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生活性街道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在当代城市中,生活性街道的发生却往往并非由规划设计主导,而由自下而上的改造形成。以南京城市为例,深入那些广泛存在而形态各异的生活性街道,首先考察其存在方式与分布规律,通过宏观分析与微观田野调查互为补充与佐证;其次探寻其成因,从平面布局构型、街道空间特征等多方面分析生活性街道发生与生长的动因;最后,总结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对设计实践的启示,指向在当代城市设计中如何高效引导生活性街道的健康有序生长。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城市街道家具的分类和种类。阐述了城市街道家具的功能与属性、城市街道家具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城市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城市街道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人文底蕴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的包容性。老旧小区内有大量老年人口,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包容性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胜源小区为例,依据生活街道理论要求,调研其周边的公共空间现状,从熟悉性、易读性、独特性、可达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包容性,从道路系统、配套设施、绿化景观和空间节点四个方面提出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包容性改进策略,旨在为老旧小区的适老化与人性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8,(4):207-20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城市不断投入大量建设项目,过于重视机动交通以试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却使得街道空间尺度变的巨大,城市街道的活力与特色逐渐丧失。武汉中山大道改造秉承着"生活因街道而更加美好"的设计理念[1],对城市旧街区改造制订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给这条百年传奇之路赋予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借鉴中山大道改造实践经验来探讨提升街道活力的关键,从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总结出符合满足当代城市街道设计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
刘畅 《大众标准化》2023,(1):151-153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精细化的城市更新也变得尤为重要。城市空间既是城市的主体骨架,也是所有城市中最为关键的公共空间,步行价值是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活动途径之一。城市空间更新的发展道路活动模式中存在着高密度、高速度以及以公共交通为优先的特征,城市街道空间逐渐被公共交通挤压侵占,从而造成了步行价值流失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城市街道空间结构的基本状况,剖析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并利用步行价值再生产理论引导,结合城市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提出实际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各地对社区的关注和研究层出不穷。浙江省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已在三年内(2019-2022)探索出一条从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到首批“未来社区”真正建成之路,并制定一系列创建评价标准用以指导未来社区建设。而社区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其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对社区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面向旧改类社区,对评价标准进行解读,认为未来社区公共空间的特征是共享性、立体性和交往性,并将各类空间细化分类;以朱雀社区为例从人、物、制度三个影响公共空间布局的因素入手,形成如何增加能量空间、转换空间、学习空间、议事空间、智能空间等新型空间类型的策略;从而能更好地指导旧改类社区更新,达到未来社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街道是整座城市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着整座城市的气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许多街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丧失原有活力.在此背景下街道改造对于重新唤醒街道活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苏州淮海街道改造项目,主要从淮海街的基础设施、景观、建筑立面、招贴改造上探讨如何提升商业街综合环境,营造淮海街"融合"、"开放"、多层次、多区域等方面的特色,重唤街道活力,引领新一波城市夜经济.  相似文献   

12.
公共价值缺失是城市社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打造公共空间从而创造公共价值,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破解思路。以S市和H市为例,探索公共空间建设如何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研究发现,公共空间建设涵盖街道、社区和楼门院落等不同空间尺度,其运作包含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和自下而上的合作生产两个过程,面向公共价值的治理行动,能够使两条路径相互增能。公共空间治理过程蕴含了“价值触发—价值催化—价值强化—价值锚定”的契机,打造了社区治理的开放场景,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多元合法性,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这一逻辑解释了公共价值的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公共空间和公共价值融合发展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3.
黄丽娟 《民营科技》2010,(11):304-304
"生态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都强调城市绿化景观建设。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我国的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城市发展的问题,如:街道景观雷同,特色不明显,不注重生态效益等。城市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忽略了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作用以及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景观等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而存在的,空间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就没有绝对的公共空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越来越快,城市成为人们的生活工作重心,为了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高楼大厦处处林立,公共空间建设对于城市居民变得尤为重要.公共空间是人们与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信息交流的场所,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人们开放使用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而路灯在公共空间中占有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位置.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城市建设方面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缺失使得大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千篇一律,缺少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毛圣雯 《价值工程》2019,38(29):63-65
社区街道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是人们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相关研究背景、发展背景及相关概念的阐述的基础上,以北京天通苑老旧社区为例,从宏观尺度的北京地区现状分析,到针对天通苑社区提升策略,再到相关要素具体实施细节层层递进研究分析,提出针对天通苑老旧社区绿地提升与改造实施提出切实的策略。通过对天通苑社区的策略提出,希望对同类老旧社区街道景观更新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街道空间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对产城融合和创新氛围营造具有重要积极作用.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研究区域,以就业人群为特定研究主体,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第一手访谈和实地调研数据编码的研究方法,归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就业人群对街道空间的需求特征,为建设符合创新突破发展阶段的新型街道活动空间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可达性、便利性和可识别性,与工业园、商务园和科技园的主体功能共同影响,构成了就业人群街道空间需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陈倩 《住宅与房地产》2023,(25):110-112
城市公共空间衰退,面临着无法满足民众及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的困境,公共空间更新迫在眉睫。文章借国际及国内案例的研究,总结公共空间的三大更新策略,包括建构高品质生态本底、完善人本公共服务、营建当地文化品牌。将这三大策略应用于无锡蠡湖金城湾环境整治更新项目,通过提升水质和水环境,贯通三道并完善公园服务配套,增加全龄功能活动空间,活化利用闲置建筑及户外景观,提供民众文化互动的空间与场景,期望将金城湾公园建成为生态友好、活力友好、文化自信的城市客厅。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是最有价值的公共空间,它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密集的居住状态中形成社会交往的文明场所,与历史上个人独享的私家园林相区别。但又将园林空间参与到都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造中,使公园具备了明显的设计特征和城市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地下空间的经济特性出发,对地下空间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自然垄断性等三个方面的经济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府监管需求,并从加强立法、强化规划、制定政策、完善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交通性公共空间分为联通性道路空间和生活性道路空间。分析了联通性道路空间盲区和生活性道路空间盲区的特点,探讨了公共空间盲区的成因,分析了交通性公共空间对城市犯罪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性公共空间盲区治理的基本思路。指出联通性道路空间盲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治理机动车辆的违规行驶、停放和行人的随意穿越;生活性道路空间盲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治理人车混杂和人车拥挤。最后从合理的安全性规划设计、科学的交通管制手段、即时性的交通安全防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公共空间盲区治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