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内涵阐释、水平测度与特征分析对进程推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3—2021年30个省份数据,在明确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集“多维富裕—共同协调—提质增效—生态宜居—和谐和睦—民生福祉”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障碍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莫兰指数、马尔可夫模型对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态势,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提升速度呈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追赶之势,各维度水平均得到提高。(2)样本期内总体区域差异呈缩小态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关键。其中,和谐和睦维度区域差异值相对较大,且与多维富裕维度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进一步分析,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质量是现阶段主要障碍因素。(3)我国总体和四大区域内省域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扩大,东中西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特征。省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向上转...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如何有效促进以县域为基础的共同富裕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为重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县域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投影寻踪法、综合指数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共同富裕指数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县域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县域共同富裕指数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均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分异格局;(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呈显著的“U”型特征,对经济实力、发展动力和社会治理三个分维度的影响效应亦呈“U”型特征;(3)不同类型县域影响效应呈现差异性,中、下游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呈显著“U”型特征,但拐点不同;引领型、追随型和潜力型县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县域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呈“U”型特征,拐点也呈现差异;(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企业引培和经济集聚等渠道影响县域共同富裕。本文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现实依据,为促进县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旅游经济韧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0—2020年山西省旅游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其时空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西省旅游经济韧性总体上升,在旅游经济韧性各维度中,抵抗力的波动幅度最大。(2)中高等级韧性区域分布在北、中、南部三个区域。分维度看,抵抗力呈现中、南部高,西、北部低的格局特征,恢复力和转型力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重构力空间上表现为从南、北部向中部递增的格局。(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是影响2010—2020年山西省旅游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影响因子的交互类型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新发展理念,结合黄河流域各省份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分析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时空演变。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测度了2005、2010年,2015-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及时空演变特征。第一,从时间演进看,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发展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有小幅波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增长态势良好,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随时间变化呈先下降,然后快速增长,最后趋于稳定增长态势,生态高质量发展能力随时间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第二,从空间演变看,黄河流域9个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各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黄河流域省份高质量发展能力均值的局部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的山西农业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为该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构建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同时,对比粮食产销平衡区省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格局。[结果]2010—2020年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按照变化趋势将其分为2010—2013年的稳定不变期、2013—2016年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16—2020年的缓慢增长期3个阶段。内部5个子系统变化幅度较大,变化趋势差异大,表现为此起彼伏的发展态势。2010—2020年我国粮食产销平衡区各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区域差异性呈现缩小趋势,其中山西省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较慢,农业新业态发展不稳定,尚处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阶段,结合山西省整体发展水平和区位优势,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农业转型仍需要时间去深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从时间序列看,2009—2019年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总体呈现微弱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均值为0.783;区域上,珠三角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西翼、东翼和山区则呈不同幅度降低趋势。(2)从空间维度看,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呈高—低效率区多核心成片集中分布格局。(3)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距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超变密度,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最小。(4)整体而言,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影响广东省耕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分异,其中水田面积占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耕地面积为主导影响因子,但四大区域主导影响因子及其作用力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科学配置资源以推进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注重耕地利用的非期望产出效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高佳  杨宇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0):114-123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极差持续扩大;(2)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有显著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程度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需制定差异化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人—地—域”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系统探讨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及其优化路径。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和弹性系数模型。研究结果:(1)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指数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2020年结构与功能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根据结构与功能指数变化及弹性系数的组合特征,将武汉都市圈乡村地域划分为6种类型。(3)协调增长区应找准特色发展主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双减区应变被动虹吸为主动承接,依托特色引领产业发展;结构滞后增长区和结构减—功能增反向区应借助区位优势打造品牌,实现转型发展;功能滞后增长区和结构增—功能减反向区应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结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和分异性耦合特征,通过制定针对性分区优化策略,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法,在微观尺度上定量评价农村土地利用绩效,分析其差异,以期为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绩效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湖北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评价值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从评价准则层来看,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4个维度的绩效评价值存在变化幅度差异,相比较而言,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绩效和生态涵养绩效评价值增速较快,社会保障绩效和景观效应绩效评价值增长迟滞;(3)考虑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利用绩效,湖北省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评价值高于丘陵地区和山区,但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经济产出绩效评价值高于平原地区和山区,而山区的土地利用生态涵养绩效和景观效应绩效评价值均明显高于丘陵和平原地区。总之,2010—2020年,基于农户视角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从4个维度来看,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存在变化幅度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村土地利用绩效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是“十四五”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安排,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制约因素,对于引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决策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借助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及障碍因子测度模型,在测算评估2010—2020年我国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阐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并划分不同发展类型,分析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1)整体来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逐年攀升;(2)从系统层指标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较高,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多依赖于农村现代化发展拉动;(3)从空间视角来看,多数省份之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在显著区域内以“高—高”“低—低”空间集聚为主;(4)从障碍因素角度分析,农业生产现代化与农村文化医疗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最大桎梏。[结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立足我国农业发展新征程的现实逻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总方针,提高农村医疗文化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0—2020年河北省及其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区域差异展开解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构建河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均权法、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河北省及其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选取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 (1)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子系统均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子系统水平偏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以生态宜居增长最快,生活富裕增长缓慢,产业兴旺波动性较大。(2)河北省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邯郸和唐山发展水平最高,沧州和承德相对较低,邯郸、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和承德5市水平提升较快,衡水变化最小,其他地区提升速度相对缓慢。(3)冀东、冀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小,冀中、冀北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冀北和四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全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心城市规模小,乡村之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成本高,难以对乡村造成有效辐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存在。未来应继续加强推进缩小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冀北和冀中地区内部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中国旅游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分析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界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域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动态定量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研究。研究表明:(1)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整体呈现协调演进上升态势,但区域间仍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状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2)省域间旅游发展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集效应不断加强,且高值聚集型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3)旅游发展潜力重心均在河南省内,重心转移路径总体向西方向移动,呈现明显的东北(偏北)—西南(偏南)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2012年以前快速上升,之后呈现缓慢的"U"型增长趋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时空分异明显,大体呈现"东—中—西"分布格局;东、中、西部地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西部地区相对差异呈缩小迹象,中西部地区则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地区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发展不均衡;基本医疗服务、基本文化教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是影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产业内涵,结合兵团文化产业特点和发展新方向,从五个维度构建包含“产业发展、基础教育、经济发展、广电覆盖、消费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兵团14个师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兵团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不高,各师之间发展差异较为明显,总体呈现“北疆>南疆”的空间格局;2011—2020年以来,兵团各师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显著,但各师市综合排名的总体变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各师市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差距具有明显缩小趋势。为此,应多渠道筹措产业发展资金、加快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推进兵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ESDA的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烟草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为河南省烟草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烟草产量数据,采用区域重心计算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烟草生产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1)从空间分布上看,烟草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西、豫中,豫南有少量分布,低产区则集中在豫北和豫南地区;(2)从重心格局上看,河南省烟草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的态势,南北波动幅度较小,空间格局趋向稳定;(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特征,空间聚集性逐渐减弱;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河南省烟草生产大部分地区呈现无显著相关性,高—高类型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高—低类型和低—高类型分布变化较大。[结论]1990—2015年河南省烟草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产区分布范围较小,且空间集聚性逐渐减弱。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烟叶、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河南省烟草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评估我国农村近十年来的收入增长是否益贫并呈现共享发展特征,这对识别中长期内我国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将面临的成就与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利用CHIP2013—2018年农村样本和国家统计局五分组数据,测度农村的益贫增长指数和共享发展指数。研究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严格益贫特性,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快于社会平均增速。然而,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冲击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导致2020年后益贫特性暂时消失。基于共享发展指数的测度结果也印证了上述发现。进一步分析表明,“十三五”时期低收入群体的造血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其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的快速提升,分享了经济发展成果。上述结论在展现成就的同时,也揭示了技术变革与全球范围不利发展格局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全新挑战。本文认为,下一阶段我国仍要继续积极探索有效“提低”路径,以益贫增长和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农业生态效率与农业现代化、“双碳”目标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方法 文章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与核密度估计分析2010—2020年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进特征,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结果 (1)时序演变上,广东省总体上农业生态效率先提升后降低,其中,2010—2016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16—2020年为波动下降阶段;(2)空间变化上,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区域核心内层向外层阶梯递减的格局,不同等级效率水平差异显著;(3)动态演化上,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明显,核密度曲线整体右移并处于“双峰”状态,存在梯度效应并呈两极分化趋势;(4)影响因素中,农业产值比重、化肥使用强度、劳均耕地规模、人均GDP、财政支农水平等因素是对“双碳”目标下广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 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同时应更加注重农业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把握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特征,制定适宜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田野 《山西农经》2022,(2):87-89
基于2016—2019年面板数据,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综合选取16个指标作为测度农民增收能力的变量指标,构建农民增收能力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法,对浙江省农民增收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农民增收能力整体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增收能力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呈现由北向南能力递减的特征;在时间维度上,多数农民增收能力呈稳定增长,但绍兴市和金华市呈波动增长,衢州市呈小幅波动下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明晰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理,协同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差异格局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驱动机理。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系统兼顾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各子系统共同影响着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进程,国土空间效率由城镇空间效率、农业空间效率和生态空间效率构成,旨在强调以最小的要素投入析出最大的综合效益。(2)高效率区以上海、重庆、武汉、长沙等为核心,呈现由内向外密度递减的多核心圈层结构,低效率区呈基底状连绵分布在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空间关联特征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各空间的关联主导类型存在差异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局部LISA形态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关联效应。(3)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受外部社会经济和区域本底因子的双重影响,外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推动效率提升,行政面积和地形地势等内部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率的变化。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且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对国土空间效率的共同驱动作用,推动区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