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30年来对我国交通发展影响最大的政策,或者说最有创新性的政策是什么呢?可以说就是收费公路政策。它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有效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近年来,收费公路政策屡遭质疑,收费公路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若坚持收费公路政策,应如何加以改革和完善等问题亟需尽陕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领域,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取得阶段性成效. 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建设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实现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国也由"交通大国"逐步向"交通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6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orld Transport Convention,英文简称WTC)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创新·低碳·智慧·共享—更可持续的交通”。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束为,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刚,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卢春房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总经理王海怀、国际运输论坛秘书长金永泰、国际道路联合会主席阿诺瓦·贝纳祖兹、世界道路协会主席纳齐尔·阿利等嘉宾致辞。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主持大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4.
<正>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交通强国",更为我国交通的未来描绘了宏伟蓝图。交通强国的内涵是什么?迈向交通强国,我们还需怎样努力?2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记者专访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文章:奋力迈向交通强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针与政策李端绅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结构和基础产业.是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交通运输先行理念,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运输服务能力连上台阶,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先行官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运输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加强行风建设,从根本上转变。必须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又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交通强国建设,而且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同时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交通强国新征程的起步期,交通运输将面临更加繁重、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安全生产则是确保各项任务平稳实施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发力供给侧     
<正>发展是硬道理,交通是硬支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努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当好先行者。4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文《发力供给侧交通正先行》,就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从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品质等方面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等情况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山乡路变     
我是交通战线上的一名老职工,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湖北郧西交通运输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各位代表: 值此一九九六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我代表国务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交通战线上的五百多万交通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公路、水运交通事业发展很快,成绩显著,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2.
内河航运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我国内河航运事业发展缓慢,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本身效益差,国家投入少,尚未形成一个促进内河航运发展的机制。因此,内河航运里程呈萎缩状态,从解放初期的17万公里下降到1997年底11.1万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水运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内河航运建设也得到了相应发展,特别是对重点航道整治,大大提高了航运通过能力,有些地区“瓶颈”现象有所缓解,但总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既为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需求,为交通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交通发展又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云计算相关技术快速发展,在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都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以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创新行业的发展方式.交通运输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在各个交通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发展以及运营压力.尤其在交通运输保障、安全应急保障、交通运输资源调度...  相似文献   

15.
《交通财会》2015,(2):2+93-97
<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基本原则(1)坚持深化改革,遵循市场规律,是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四个交通"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城乡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为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16.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orld Transport Convention,简称WTC)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公路学会承办,国内外交通运输科技组织共同支持的国际性会议。2022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拟于2022年6月在武汉举办。为促进学术交流与行业科技进步,即日起面向国内外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征集论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征文范围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运输规划、水上运输、轨道交通、航空运输、交叉学科等领域,涉及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经验总结、工程实践及产业发展等内容的论文全文或长摘要,中英文均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产业布局中,交通运输一直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要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必须依靠交通人才战略。我国交通人才战略总体现状为: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存在交通人才资源短缺、交通人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交通人才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交通人才战略要适应交通服务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从交通人才管理、交通人才规划、交通人才保障体系、交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也是全国经济发展迅猛、运输需求旺盛、交通路网密集的省份之一,道路交通安全呈现驾驶人与机动车保有量大、交通路网密度大、交通运输规模大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任务重的“三大一重”特点。近年来,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围绕预防“减量控大”工作目标,高位高标高质部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018年至2022年,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三位一体的省份,长期以来,公路一直是交通运输的最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有机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公路运输的主体地位仍未改变,汽车仍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相似文献   

20.
正"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无论是总体规模上还是运输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运输供给能力基本上能够适应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然而,与快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相比,我国综合运输服务体系的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结构优化、一体化衔接、运行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从某种角度看,现行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运输的发展,因此,需要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一、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现状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是在过去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逐渐形成的,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