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演进韧性理论适用于老旧小区不断发展和演进过程的复杂环境,契合老旧小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造目标,能够破解老旧小区所处的困境。研究基于演进韧性视角,以“小区韧性评估—演进阶段判定—更新类型识别—更新策略指引”的思路,从基础设施、建成环境、社区资本、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老旧小区韧性评估框架,依据评估结果判定老旧小区的韧性演进阶段为单维释放、多维释放、全面释放、消亡重组四个阶段,并针对性提出专项优化、局部更新、整体更新和拆除更新四种更新类型。研究选取苏州市姑苏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老旧小区整体韧性水平一般,专项优化和局部更新型占比较高,分别占36.44%和32.41%;整体更新及拆除更新型占比较少,分别占15.95%和6.97%。针对不同更新类型,进一步提出基础设施完善、建成环境优化、社区资本增长、组织制度健全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复杂的多灾种、交叉性公共安全风险。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安则新区安。建设韧性社区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韧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视角,剖析韧性社区自适应、网络性和多样性三大基本特征,进而提出由"设施环境"、"成员自有资源"、"制度及组织环境"、"经济及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本"组成的社区韧性资源系统。预测雄安新区未来"新建社区"、"搬迁社区"和"既有社区"的韧性资源特征,并从五类韧性资源的建构与整合入手,提出"基于城市微循环营造设施环境韧性"、"合理布局与统筹社区成员资源"、"智慧化监测预警机制和常态化韧性评估机制"、"加强经济韧性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打造社区自适应能力提升内核"等雄安新区城市社区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W市16个社区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的田野调查,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社区韧性结构体系及其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社区韧性由组织韧性、设施韧性、制度韧性、居民韧性、技术韧性五个维度构成,表征了克服风险情境中超大城市治理负荷的应然能力。然而,实践中超大城市社区应急治理往往面临社区自治体系超载、应急基础设施薄弱、应急制度运转欠佳、集体行动力发散、数字技术治理悬浮等现实梗阻。完善社区应急组织的整合性、强化社区应急设施的平衡性、增强社区应急制度的协调性、激发社区居民应急的行动力、提升社区应急技术的智治性,是构建社区韧性体系,保障超大城市善治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平衡环境,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而韧性城市是总结反思灾害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通过基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仍能保持城市原有的运行环境。城市韧性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威胁,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提升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能力,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主体协同不足,环保监督不到位,规划与实际不相符,智能融合程度缓慢,责任主体权重不清,制度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从培育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组织、制度韧性6个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发展路径和举措,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台风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主要区域性气候灾害之一,面对台风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构建主动适应的韧性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949-2017年间的135个相关台风路径数据,发现湾区台风风险由珠江口东岸向内陆地区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应从区域/城市群、城市和城镇/社区三个层面构建湾区韧性体系。区域/城市群层面着眼于空间均衡发展和分级管治;城市层面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工程防御韧性;城镇/社区强化学习和自组织能力。同时,建立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围绕台风的季节性特征制定周期性强韧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群应对台风灾害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空间存在的关于人与环境之间不和谐的现状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韧性理念的相关研究,将韧性城市的概念付诸于社区空间,从社区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设计上实现韧性建设,以此提升社区空间应变力。结合武汉市后疫情环境下光谷青年城社区空间现状,从公共空间布局和环境构成出发,以多功能、灵活性的空间布置和模块化、应变性的设施设计实现社区应对环境冲击时的动态平衡,完成社区韧性构建。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活力单元,在发展建设中同样具有应对和抵御环境变化的重大责任,在后疫情环境下,构建韧性社区是对该类突发性灾变给社区空间带来的影响进行及时缓解和调整,以此保障社区系统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面向风险治理的社区韧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日趋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巨大风险挑战,传统城市应急管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局限,转向强调能力建设、多方参与和综合治理的风险治理模式,并呈现出治理重心下移趋势,社区在风险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针对面向风险的社区治理问题,目前有风险治理和韧性研究两种差异化的研究视角,文章分别对其进行了成果梳理和研究重点分析,以及适用性和优缺点的比较,进而提出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风险特质,积极开展面向风险治理的社区韧性研究,将社区的风险治理与韧性建构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转型社区在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构过程中,成为城市中最为薄弱和容易受到风险冲击的单元,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难点.基于对社区韧性内涵与构成要素的梳理与讨论,以转型社区为研究场域,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治理四个维度分析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与脆弱性,认为应通过内部增能与外部协力重塑转型社区因应内外部变化的吸纳、回应与创新能力,促进转型社区的城市融入与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9.
调查胜利油田单位制向社区制改革情况,分析胜利油田单位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居民、政府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完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11.
贝克认为,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以风险为本质特征的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语境下,韧性社区建设对于应对重大城市危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中以韧性理论及现有研究基础为指导,以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实践为例,寻找公共空间环境韧性提升的可能性并提供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城市洪涝韧性治理体系的智慧化转型与实现路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帆  许莹  段宁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119-126
城市洪涝灾害的韧性治理是提升城市洪涝风险应对与快速恢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当前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相关研究多限于空间建设与治理技术方面,对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智慧化运营等研究较为少见.从当前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管理碎片化、工作界面不清晰,组织协同低效化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针对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政府智慧化管...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韧性建设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为探寻当前我国城市社区韧性建设发展现状,文章基于安全三角形理论构建城市社区评价体系,通过深度访谈法获取社区内一手数据,并利用熵权评价法对社区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当前城市社区存在人员脆弱性差异较大、社区应急鲁棒性管理主体分散和应急管理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韧性”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和政策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而现有文献关于城市韧性构建模式的讨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更好推进中国现阶段城市韧性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比较制度分析理论,通过全球代表性城市的多案例比较发现,城市韧性构建在不同制度条件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其核心区别。中国的“国家统合型”城市韧性建设模式是契合本国国情及本土制度环境的必然选择,同时也需要汲取他国城市韧性建设的有益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韧性概念文献研究及学理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城市韧性与超大城市韧性的概念关系,提出城市韧性优化的概念框架;基于超大城市一般特征及其韧性优化的困境与优势分析,指出超大城市韧性优化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多重风险挑战下对策选择的优先权衡与配置;通过案例分析,初步归纳了超大城市韧性优化的主要经验,包括建立与完善领导机制,投入资金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市民个人韧性和社区韧性,加强跨部门协作与方案创新等.  相似文献   

16.
当下正处于以“社区生活圈”为中心的精细化调控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呈现显著的社区导向趋势,即自上而下配置的城市公共资源倾向于社区层级的公共环境空间营造。大数据时代也将赋予社区公共环境空间建设和治理新内容。文章基于智慧城市理论,以常州社区公共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4个准则层和18个子准则层来研究其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制订评估矩阵,逐级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出各项指标的优先排序等级。以常州市科教城社区公共环境空间为实践案例,分析其现存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造设计策略,为未来城市社区公共环境空间智慧化营造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组织韧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但是有关组织韧性的结构与形成机制亟待探讨。鉴于此,该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组织韧性的概念,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组织韧性的结构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组织韧性包含了资本韧性、战略韧性、文化韧性、关系韧性和学习韧性5个维度。在维度确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韧性的形成机制模型,发现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主要存在5类影响因素:组织战略聚焦、组织资本稳健、组织关系互惠、组织文化塑造以及组织学习。最后,从愿景和使命、企业文化塑造、打造学习型组织等层面出发提出提升组织韧性的有效对策,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韧性理论推动了“适灾”议题在城市研究中的进步,但是“韧性”和“适应”之间的理论逻辑暂时存在混沌。引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讨城市空间适灾的科学构成和系统运行,首先,提出城市空间适灾的复杂适应系统属性表现为共性行动下主体的有序聚集、环境和主体的非线性变化、主体和环境间的高频流动、主体和环境的多样性增殖;然后,确定城市空间适灾系统运行的动态路径遵循成长—固化—去固化—创新的可持续迭代循环、静态框架是以灾害风险—适灾行动—空间演进关系为中心的积木系统、运行规则是自治和统筹双轨多级的空间—行动—制度耦合结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建立城市空间适灾理论,将为推进城市空间适灾规划研究与实践、优化韧性理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城市更新往往涉及大规模的拆迁,所出现的居民搬迁和异地安置等现象会导致原有社会网络的瓦解,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学界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较少从定量方面来证实城市更新对公民社会资本所产生的影响。以重庆市渝中区为案例研究地,将研究对象分为“迁移居民、邻近未迁移居民、未迁移居民”三类,采用问卷调查与数学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和实施对案例地居民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居民的社会资本在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社区参与、避免强迫搬迁和绅士化、社会互惠和信任、社会网络等五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构建了评估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社会影响的指标体系。研究揭示了城市更新所导致的三类居民社会资本的变化情况,并针对所产生的社会排斥、绅士化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最后,为了城市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对现行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碧琳  孙一民  李颖龙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封2,101-111,封3
针对当前韧性概念相对模糊而导致的中微观尺度城市形态层面研究的缺失、城市转型的适应性规划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综述城市韧性和适应性转型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理论框架,进而选取4个韧性特征,即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度,针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街道网络、街区地块、建筑足迹运用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中微观城市空间物理要素韧性评价;最后通过适应性循环的城市转型叙事方式,运用上述评估方法对1979~2019年规划干预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进行实证分析,该片区通过生态系统的重构、土地的复合紧凑利用和街道网络的高效整合实现了韧性城市形态的适应性转型.由此在城市扩张与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索城市片区的韧性演进规律,提供适应性转型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