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北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城镇空间形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聚落形态是保持和发展城镇特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小城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空间生长的连续性、空间要素的有机性与空间形态的人文性是实现小城镇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聚落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融合接触—筛选—融合的过程,会在聚落空间形态上通过相关意向与符号反映出来。为丰富传统聚落类型与空间理论研究,立足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从文化—空间角度,运用类型学方法,立足山水格局、聚落布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四个层面,总结客家文化与广府侨乡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取两类聚落空间形态元素及原型,与典型客侨聚落黄洞村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索在客侨文化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形制及融合规律,以期为传统聚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平衡的科学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会带有明显的地域场所特征,这种空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文化等要素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如何科学把握传统聚落中的这种关联机制,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野考察、现场测绘与先进空间分析的方法,尝试对云南怒江地区以独龙族为例的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生成逻辑进行解析,通过经验描述与理性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自然逻辑和社会逻辑两个方面分别阐述聚落形式背后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地掌握传统民居聚落空间的文化基因及其生成脉络。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仅局限于乡土建筑单体及其显性特征,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隐性特征也同样是地域特色文化的标签.因此,本文以朝阳县肖家店传统村落为例,借助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讨传统村落隐含的空间属性从而提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及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聚落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业化”现象,在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等交叉研究领域,构建“社会网络演变视角的传统聚落商业化机制”为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案。选取重庆龚滩镇、云南沙溪镇、贵州青岩镇分别作为“居民为主体的非生产性转型商业化”、“外部要素主导的去主体商业化”、“居民主体+外部要素综合型商业化”研究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传统聚落的社会网络模型,通过k-核指标计算1978~2018年血缘、业缘关系网络稳定性特征。结果显示:商业化过程中,血缘结构逐渐由初期的大家庭转向核心家庭结构,再迈向混合家庭结构,业缘结构由初期的同业结构转向合作结构,进而形成竞争结构。三者对比揭示出西南古镇在商业化初期为熟人社会结构,商业化中期转向半熟人社会结构,商业化成熟期形成陌生人社会结构,为不同商业化发展阶段的传统聚落保护提供新的社会视角。  相似文献   

7.
影响城市居民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交通、建筑碳排放都具一定影响,是一定技术条件下居民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从居民碳排放源头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居民碳排放的逻辑关联,明确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建成区形状、中心区状况及邻接性这五个空间形态要素是影响居民碳排放的关键。从理论上看,多数空间形态要素对居民交通及建筑碳排放有着不同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亟需具体的量化研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旭  马一丹  崔皓  张新天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12-中插17
空间形态深刻地影响着能量的利用.历经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传统聚落具有应对和调节自然气候的性能,研究其适应当地气候的空间模式与机理,有助于探索地域低能耗的气候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以巴渝地区1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基于历史文献与遥感信息提取,综合GIS形态分析、风场模拟与实测的方法,研究山水格局、街巷结构及建筑布局与山地地...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小城镇逐步走上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文章以菏泽市巨野县15个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2011年、2016年、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借助遥感影像、ArcGIS等技术手段,对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和形态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用地面积变化、用地扩展速度、形状率和紧凑度等几个指标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总结乡镇驻地空间用地演变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巨野县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背景下桂北少数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和空间两个视角,研究在社会转型下,桂北少数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特征及所面临的挑战,并从转变价值观念、提高就业水平、注重特色引导和集聚发展等方面提出策略以解决聚落空巢现象严重、空间形态遭到破坏、空间发展粗犷无序等问题,使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良性互动,从而使民族聚落得到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余维君 《城市发展研究》2023,(10):90-96+133
传统村落保护既是响应历史文化传承的紧迫需求,也是践行乡村振兴理念的一大举措。尝试从“社会—空间”视角认知传统村落的内涵,探索“社会—空间”的整体性保护路线。研究将社会形态作为一种认识传统村落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空间”领域性、秩序性、标识性的认识,提出三种社会空间关联:一为“社会—空间”表现形态,即村落内部的社会体系所依存的空间范畴。二为“社会—空间”的结构格局,即社会群体塑造的聚落形式与功能。三为“社会—空间”的建构单位,即以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为标志的社会共同体组织。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社会—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对传统村落的理解和保护应该立足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结构”的关联性,一方面侧重物质空间对于社会结构的承托;一方面关注社会形态对于物质空间的反应。思考传统村落的本质特征,希冀实现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与“物质空间”的关联保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是导致"城中村"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中村"的改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城乡边缘村庄这个源头进行空间形态的持续控制,整合并优化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措施。提出了要明确空间演化目标并保持全程一致性、保持村庄空间形态与所处城市地段同步演进、实行区位与阶段相结合的分异导控、协同优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过程等主要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图们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图们江流域小城镇的时空演变过程与格局分析,剖析梳理山地小城镇发展与其所处环境因素之间动态关系。以时间作为主线,根据各阶段的特殊特点将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同时以空间作为副线,根据空间形态特征量化研究图们江流域典型城市的动态轨迹,为东北地区流域的城镇形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黑龙江省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以城乡规划学与能源资源学交叉研究为基础,揭示黑龙江省村镇体系生物质能开发选址与空间分布规律,制订生物质能空间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经济最优为原则,根据运输成本、传输损耗、能源需求要素分析与优化生物质能源发展网络的空间模式。制订黑龙江省村镇体系生物质能空间规划能够弥补能源规划与空间规划脱节的不足,优化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句法从整体论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并发现各个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暗合了人类社会认知与组织空间的方式。在叙事环境量化分析中引入空间句法方法,将人类活动的事件、故事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对叙事环境的意义给予量化的解释,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历史城区所存在的问题,并为历史城区改造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罗恺 《价值工程》2012,31(8):46-47
文章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对聚落景观的影响因素出发,着重分析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中的文化内涵,阐述高椅从不同侧面遵循文化教育、社群文化活动和礼制信仰等方面要求的景观空间特色,强调传统文化对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村重构是指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引起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重构的演化过程。以成都市郫都区的三个村落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影响下乡村空间和社会重构特征。研究发现,伴随不同深度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如确权颁证、土地整治流转和乡村规划建设等内容,乡村聚落空间不断聚合规整,景观破碎程度下降,同时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同时发生了重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土地制度改革下乡村重构的动力机制,指出围绕土地要素的产权明晰界定、土地利用集约和土地资产活化是实现乡村重构的关键前提,进而带动劳动力和资金要素重组流动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村落的聚落功能、 结构、 形态,挑选出最合理的聚落模式.本研究以中卫市郭滩村为例,从生产、 生活和生态的角度调查村落和院落空间的功能、 结构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1)村落结构以生活空间为核心,生产空间分布四周.(2)院落空间的功能与结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布局合理.(3)村落空间存在结构分散、 生态环境恶化、 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4)解决村落空间问题的措施有优化设施的空间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 健全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19.
城乡规划注重"用设计改善人居环境",人文地理更善于"用数据阐释人居环境",二者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以及"数据革命"的到来,传统经验主义的精英式规划将遭遇瓶颈式挑战,城乡规划编制从内容到形式越来越强调数据集成的综合分析,城乡规划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融合发展需求日益明显。通过梳理城乡规划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渊源、课程体系构成和教学特色,从两大专业的理论课程、方向课程、技能课程的三大方面提出课程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为城乡规划和人文地理的教学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乡村空间变化较大,山地乡村因为地形等方面的限制,其空间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GIS空间分析、聚落形态学等方法,分别从河谷区域与聚落两个层面对贵州省白水河流域1971~2015年内聚落时空演变的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河谷内村寨点数量大幅增加,新建村寨点纷纷向河谷平地道路沿线发展,村寨建设规模普遍大幅增大;聚落传统"山—水—林—田—村"的空间格局渐遭破坏,存在村寨外围大幅扩张与内部空心化并存的情况,村寨形态失控;按约前30年与后10年的分期来看,村寨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的速度大幅加快,并且在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村寨建设集聚区。基于调研分析,提出当地村民生计模式的变更、生活方式的改变、群体心理的变化以及村庄建设管理失控等是如上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