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CAM模型对沥青复数剪切模量主曲线的适用性,本文研究选用90号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进行频率扫描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中的复数剪切模量构建模量主曲线,分析3种类型CAM方程下的主曲线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模量主曲线明显高于基质沥青,表明SBS改性沥青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Ⅰ类CAM的对沥青的拟合程度要优于Ⅱ和Ⅲ类CAM拟合程度,且CAM模型对基质沥青的模量主曲线的拟合结果要优于SBS改性沥青。  相似文献   

2.
在沥青混合料热再生过程中,随着RAP掺量的增加,胶结料中老化的沥青含量也在增加,大大降低了胶结料的粘度。本文分析了RAP掺量增加对沥青胶结料粘度的影响,并提出了掺入降粘剂改善胶结料粘度,达到降低拌和温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MTS测试了浇注式沥青混合料GA10、环氧沥青混合料EA10和高弹改性SMA10三种钢桥面铺装材料在单轴拉伸状态下5个温度、6个频率的动态模量,并基于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和广义西格摩德模型将参考温度下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回归。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EA10比另两种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大,EA10的动态模量受温度和频率影响最小,GA10的影响最大,频率对改性SMA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道路材料万能试验机,在室内进行承载板试验并测得各级应力状态的静态模量值,在此基础上,对各级加载的模量值进行修订、计算得到最终的回弹模量值作为该含水率及压实度条件下的静态回弹模量。同时,采用各级加载条件下的三向应力状态值作为动态模量的三向应力边界条件,利用各自状态下的回归系数计算各级应力状态下的动态回弹模量值,并对各级应力状态下的静态回弹模量和动态回弹模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二者相应的关系或者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了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动三轴仪实验,测定了不同含水率时路基红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路基红黏土动态回弹模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不断减小,含水率由最佳含水率两侧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路基土回弹模量分别降低15%~36%,路基红黏土的回弹模量值受含水率的变化影响较大。路基设计中采用标准状态下的路基回弹模量,当路基处于潮湿状态时,含水量增加将折减动态回弹模量,重载交通下可能会出现路基的早期病害。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含水率变化对路基土回弹模量的折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AC-13级配,研究不同TLA掺量下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实际应用效果。试验表明:掺入一定量的TLA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提升显著,水稳定性亦有较好增长,但低温抗裂性能增长幅度不大,且随TLA掺量增加先增后减;相比于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30%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更优异,比前者提升约18.85%,低温抗裂性能与水稳定性能稍逊于前者;TLA改性沥青混合料实际应用效果优异,高温稳定性能突出,长期路用性能较好,建议TLA的最佳掺量取20%~30%。  相似文献   

7.
正试验原材料及试样制备该研究以2种废轮胎再生炭黑(未造粒与造粒)对SK-70沥青(物理性能见表1)进行改性,利用高速剪切机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得到改性沥青试样,制备温度为150℃,搅拌时间为1h,2种废轮胎再生炭黑的掺量均为5%、10%和15%。废轮胎炭黑对沥青性能的影响未造粒炭黑掺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物理性能。未造粒炭黑掺量对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随着未造粒炭黑掺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正为提高沥青混合料与花岗岩等带有酸性集料的黏附性能,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橡胶、水泥等外加剂来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使改性沥青与集料具有良好的黏结力,克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弱点。通过分析剪切时间和温度、橡胶粉和水泥的掺量,并运用正交试验原理来分析橡胶粉和水泥对沥青的改性性能,寻求橡胶粉和水泥掺量及剪切时间和温度的最佳值,为指导实际施工提供参考。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9.
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温拌剂,按一定掺量制备温拌改性沥青,并测试常规性能。然后选择不同温度成型马歇尔试件,利用空隙率指标和马歇尔稳定度评价两种温拌剂的降温效果。最后在合适的拌和温度下设计不同的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路用性能试验对比分析,推荐一种最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温拌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托试验,研究煤液化残渣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首先,分别采用DCLR和70#基质沥青制备DCLR改性沥青,再采用AC-13级配制备DCLR改性沥青混合料,用以研究DCL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抗水损性能及力学强度指标。通过试验发现,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DCL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上述3项指标分别提高38.45%、80.15%和93.85%,由此说明DCLR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工程路用价值,可以应用于现场工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南方某公路养护工程实例,通过分析原路面材料确定了原路面集配和沥青老化及混合料性能,结合目标配合比试验确定了再生剂掺量及热再生施工方案,介绍了该公路在养护过程中采用的就地热再生养护方法及其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室内动稳定度试验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路面行车过程中的车辙发生过程,为研究掺入温拌添加剂的橡胶SMA沥青混合料(ARSMA-13型)的高温变形发展过程,探索橡胶改性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本文通过单轴静载压缩试验分别测试不同温度、不同围压条件下混合料的蠕变特性,并基于黏弹性Burgers模型研究温拌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其试验结果表明,Sasobit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流变时间约为橡胶沥青混合料的3倍,随着围压增加混合料的蠕变变形越来越小,Sasobit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在有围压条件下相对于橡胶沥青混合料蠕变变形大幅减小;同时,Sasobit温拌剂能有效改善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对低温性能略有影响。在实际路况下,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有机降黏温拌剂提升橡胶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正>项目名称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获奖等级一等奖目前,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路面80%以上为沥青路面。在这些沥青路面中,95%以上采用热拌沥青混合料。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时,其温度一般在160℃至180℃之间,橡胶沥青和部分改性沥青的拌和温度更高达190℃以上,不仅需要耗费大量加热燃油,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沥青烟等有害有毒物质。温拌沥青混合料是拌和温度介于热  相似文献   

14.
将乳化沥青掺入半刚性基层混合料中,形成有机水硬性半柔性基层混合料,为研究其强度与收缩抗裂性能,在5%水泥掺量的基础上,设计了5种掺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根据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试验对力学性能与收缩抗裂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乳化沥青掺量增加时,干缩系数随之减小,混合料体现出优异的抗裂性。乳化沥青的加入会降低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且当掺量小于2%时,7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满足极重交通荷载一级公路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使沥青路面温拌沥青混合料在铺筑之后更好地发挥性能,本文依托工程实际,使用不同温拌剂掺量制备温拌沥青,并检测其三大指标,结果表明掺量控制在1%~3%为宜;在试验路段采用不同级配摊铺施工,并通过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检测分析可知,温拌沥青混合料使用级配2可提高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抗剥落剂加入改性乳化沥青,能降低乳化沥青的软化点,增加乳化沥青的延度,但不影响乳化沥青的贮存稳定性等其他性能。加入到微表处混合料中时,随着抗剥落剂掺量的增加,微表处混合料抗水损能力逐渐增强,在高速微表处施工中,综合考虑软化点和抗水损能力影响,最佳抗剥落剂掺量为基质沥青的0.4%。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单轴贯入试验模型,通过模拟加载试验,从细观角度分析沥青混合料中颗粒的运动位移和颗粒间接触力随着贯入量的增加所产生的变化,探究确定微观参数的方法,得到模拟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和真实的单轴贯入试验数据,为后续模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沥青的老化性能对于其耐久性以及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针对基质沥青以及掺量为10%的炭黑(包括未造粒与造粒)改性沥青(制备温度为150℃,制备时间为1h)分别进行了薄膜烘箱试验(TFOT),压力老化容器(PAV)试验与自然气候老化试验。通过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薄层罩面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本文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金陵SBS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影响。选取KB300、KB450、KB402和KB4044种高黏添加剂,通过沥青老化试验、流变学试验、红外光谱试验对改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进行研究。试验表明,随着改性剂的加入,复数模量呈现增大趋势,相位角则不断递减,其中KB404与KB402改性剂对沥青的改性效果较好,可以显著提高改性沥青的抗剪切变形能力,改善高温性能;通过红外光谱试验可以得到,改性老化后,其羰基指数会有所增加,其中PAV老化增加更为明显。对比研究,金陵SBS+KB402的抗老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微波诱导加热技术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热再生中,开展旧沥青激活及新旧沥青融合试验探究,以烘箱加热技术作为对照组,考虑温度、拌和时间对加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对旧沥青激活效率远高于烘箱加热,同时,温度及拌和时间对迁移量变化规律有较大影响,微波加热技术中的旧沥青迁移量系数是传统烘箱加热迁移量系数的数倍:新旧沥青融合与旧沥青激活规律相似,微波诱导加热技术要好于烘箱加热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