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堇 《当代经济》2009,(18):121-123
不良贷款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运作中的顽症,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一要认识到不良贷款的产生,主因是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其中来自政府的干预起着主导作用: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风险控制体系,运作长效防范处置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防范新增不良贷款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略低0.2个百分点。同时,投资、出口、消费增长也仍保持相对较好的势头。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出现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争议。我们认为,尽管GDP增长率仍然维持在强劲水平,但增长动力已然改观,中国经济处于未冷但已趋冷的转折点。景气巅峰已过、投资强势依旧、物价加速回落和企业利润缩减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特点。如何尽量缓解经济景气的下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中国银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银行不良贷款对一个国家而言相当是一种"金融环境污染",它产生了负效用,它是与低碳经济格格不入的,因为它是高能耗、低效率。文章在设计的银行不良贷款社会效用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对中国效用的相对大小做了模拟,并发现:(1)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从7%下降到1%时,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从-208.626单位增加到55.524单位。(2)从2003—2050年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保持7%时,中国的社会效用下降。从2040—2050年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从-100下降到-200单位。文章研究了银行不良贷款对中国的福利产生负效用的相对程度,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银行不良贷款对北京的负效用的相对程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是主因一边是公司贷款“短多长少”的局面未有扭转,另一边是信贷资产质量备受考验。银监会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数据,其中备受关注的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再次呈现上升势头。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127万亿元,尽管其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9%,但不良贷款余额却升至4564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67亿元。  相似文献   

6.
一、设置货币供求均衡监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货币供求失衡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可以说一切宏观经济问题都直接间接地、或多或少地与货币供求失衡有关。通货膨胀无疑是货币供给失控的直接后果;消费膨胀、投资膨胀,经济波动以及经济运行秩序的混乱均与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应把货币供求的均衡作为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兴盛不衰的命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近百年来货币供求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脉络,剖析了货币理论研究“重需求,轻供给”格局的成因,并研究了未来货币供求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电子货币发展现状的总结,分析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供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电子货币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良贷款影响着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商业银行,即便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应对不良贷款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始终是国际上的疑难问题.本文基于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演进影响的文献资料概述及理论归纳,通过常用软件SPSS,以N商业银行为例,选取该商业银行25家分行的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以降低N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主要原因,高不良资产对经济有重要影响。大量积聚的不良资产,成为金融业的沉重负担,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弄清银行不良贷款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金融体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银行制度都发生了巨变,为了揭示这种变化对经济所造成的冲击,本文建立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国内信贷、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相关的研究表明产出的国内信贷弹性与产出的货币弹性虽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二者对经济的贡献度却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与我国近十年经济增长高投入、低产出的运行状况相符合.同时,通过该模型不仅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动态变化,还证明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为我国高货币化之谜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运用共同边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4—2009年中国27家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表示偏离共同边界的技术落差比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呈"V"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平稳,城市商业银行逐步上升;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纯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进步都不明显,技术规模变化显示中国银行业趋向CRS边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纯技术赶超最优,而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表现较弱;外资银行进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包含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并把公共资本投资分为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结论是,两种形式的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都可能具有正效应也可能具有负效应,取决于民间经济主体消费跨时替代弹性大小。其次,我们利用向量自回归分析框架,对我国1978—2004年间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实证分析。结论是,我国两种形式的公共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其中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更为显著,而政府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较小,且在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对我国今后科学制定财政政策和选择公共投资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两国的经验数据都印证了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推论;第二,货币非中性假说在两国的经验数据中均无法被拒绝;第三,在中国存在货币数量论所描述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的预测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巴基斯坦却不存在;第四,两国若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都必须在长期内降低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针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两期的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我们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生产者、微观经济消费者、经济公平和转轨代价五个方面对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量化分析。分析表明 ,制度变迁将使资本量和产量增加 ,资本 -产出比提高 ,利率下降 ,工资率上升 ;两类劳动者个人效用上升 ,养老金替代率上升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同时发生一定转轨代价。总的来看 ,此次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16.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95,自引:7,他引:295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本文利用 1 985— 1 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 ,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 ,大约有 90 %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持续低消费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激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净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净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关键:一在于提高消费,二在于改变政府对投资和出口激励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18.
"加大宏观调控,预防经济过热",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基本政策取向.但在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宏观调控效果弱化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制度下投资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宏观调控内生的矛盾,而中央对地方政绩单一指标考核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统一更加剧了这一矛盾.此外,中央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忽视民众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减损效应: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单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GARCH和TARCH-M模型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长期增长水平的影响.得出: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水平,而且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波动风险;中国经济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减损效应,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同时,与Stilianos et al.(2004)的分析结论相一致,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减损效应在经济波动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的对称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仁宏  袁伦渠 《技术经济》2006,25(10):68-70,92
在我国培训市场上,培训学校无论在其成立,还是随后的运作上,都应该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而不是短期的高收益。专业化教学才能造就培训市场竞争的优势。专业化的内涵是专业、精益、富有特色,外延是全面地、深入地、持续地体现品牌效应。我国应试培训产业在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培训学校必须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形成经济规模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或是产品差别壁垒,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业进入与退出成本,连锁经营的规模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