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碳中和主导下的能源转型其本质是一场科技竞争。能源科技的创新突破是推进转型、实现零碳目标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保供应、稳增长、促转型“多期叠加”的挑战,以科技创新驱动电力高质量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现实紧迫性。4月2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及国内主要电力企业共同举办的首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2.
<正>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国“十四五”能源发展和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回顾“十三五”,我国电力生产能力继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持续提高,减污降碳成效显著,科技创新驱动电力科学发展,“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展望“十四五”,我国人均用电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国网冀北电科院作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全力支撑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既是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使命,也是面向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电科院深入学习领会冀北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研讨会精神,勇担创新重任,迅速部署落实,第一时间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专题工作组,深入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项目管理水平对于综合能源企业各业态科技创新及应用具有重要影响。优化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核心节点,引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可有效提升科技项目管理水平,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能集团”)经过多年的融合整合,已由单一能源企业发展为热力、电力、煤炭、健康文旅等多业态产业格局的综合能源服务企业。为满足能源供应和能源利用水平更高的要求,集团及所属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能源电力领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国网蒙东电力呼伦贝尔供电公司创新建立了以绿色电力双循环为目标,以地市供电企业为实践落地主阵地,顶层设计完善、业态布局明确的电网转型发展管理框架,持续推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速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服务“双碳”目标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扬帆起航,全面建成科技强国的冲锋号角已然吹响,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简称“大唐科研总院”)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只有坚持把创新摆在关键核心位置,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实现能源电力转型和“双碳”目标中掌握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8.
<正>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作为支撑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先行者”“排头兵”,国网冀北电科院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全力打造坚强科技支撑力量,积极服务清洁能源消纳,为支撑建设“绿色、安全、智能、开放”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展现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9.
<正>以能源电力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既是一种物质系统,也是一种价值系统。近年来,中国能源界在“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统“”碳达峰碳中和”这三大热门话题的探讨上倾注了诸多时间与精力,却往往忽视了“为了什么”的立论基础,需要认识到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永不过时、不可淡忘。  相似文献   

10.
3月的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议词.这一重大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势必将深刻作用于我国能源格局的调整. 核能本身是技术导向、能力导向和创新导向的国家战略性资源,不能以普通能源视之.但作为碳排放最小的能源品种之一,核能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也绝不应被低估. 201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9.6亿千瓦,其中核电与光电装机分...  相似文献   

11.
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庄严承诺,"双碳"目标将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指导未来较长时间的能源转型发展。电力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也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电力市场作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将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支撑"双碳"目标落实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力发展,能源产业深入转型,电力市场萎缩,电力装备需要朝着节能环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加速转型升级。针对以电力装备为重点产业的制造企业,只有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方可获得发展动力。本文从创新力、市场力、执行力、控制力以及向心力等方面,详细探究了提高电力装备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结合案例分析,介绍了某电力装备生产公司采取柔性制造战略面临的困境,提出有效克服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以煤为主的火电一直是我国电力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双主体。在新能源安全可靠地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电源之前,煤电仍将发挥能源电力安全“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在“双碳”目标下,火电行业低碳转型成为落实碳减排目标同时确保电力安全供应的关键。火电发展稳则电力供应稳,火电低碳转型顺则“双碳”目标实现顺。综合采取规划引领、创新驱动、市场主导、政策机制协同发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碳排放基数大,且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增长。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国的减排速度需远超发达国家,转型力度前所未有,面临挑战史无前例。电力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电力行业碳排放约占中国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的40%,采取更加积极的减碳举措,推动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是中国应对碳中和目标挑战的重要抓手。除了可再生能源消纳、数字化电网和碳捕捉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外,充分利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碳减排的作用,进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研究,也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可再生能源是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石,在可再生能源由补贴支持发展转向市场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可再生能源绿色环境价值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构建绿色环境价值体系,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作为绿色环境价值载体,拉动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双系统循环支持,加快绿色环境价值市场流通,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引导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正>交通系统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在“两个一体化”稳步推进的机遇下,氢能、燃料电池、储能等新型能源以及以充电桩为代表的电力替代业务将迎来重大突破。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进一步转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在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以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背景下,交通行业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既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推动交通能源低碳转型,从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吹响了向现代能源企业转型的集结号,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成立浙江首家地市级综合能源服务机构,即宁波新耀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方云辉作为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科技攻关带头人,被委以重任,担任该公司副经理,带队探索综合能源服务转型业务。被创新点亮的方云辉从科技创新到新领域探索,再一次为电力事业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微电网、配电网逐渐迈向智能化,依托物联网技术,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围绕能源服务全业务,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的综合能源服务平台,这是民营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2015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本轮改革的重点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  相似文献   

19.
<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将促进我国能源和经济系统加速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在县域层面,以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打造“零碳县”,对于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对煤电机组实施升级改造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始于“十一五”,盛于“十三五”。进入“十四五”,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努力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必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对优化能源结构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电力领域要求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煤电将逐步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转变为电力电量并重的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