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品安全直接威胁人类身体安全,目前,我国公众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促进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介绍食品食品添加剂前处理技术,重点分析六种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变质、添加剂等成为了大家非常担心的问题。因此,很多人养成了看食品保质期、配料表的习惯,但是有一些人买了包装食物,往往对保质期存在很多疑问,本期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卞华伟为我们一一解读。过期等于变质?包装食品总是有"保质期"这一项,而我们去购买食物,总是会看看保质期几个月或几年。那么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6,(32):83-84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向来是社会焦点。当下,老百姓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非法食品添加剂及其检测方法,又从食品安全的角度介绍几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规定,旨在让社会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和用量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同时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对食品安全的警惕性,力求为社会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食品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因此食品检测方法的基本需求是快速和准确,有效分析技术对于食品安全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对比分析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检测技术和传统检测技术,检测海产品和烘干机肉微生物,结果是前者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都比较高,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提出有关于"绿色"食品的概念之后,对于食品安全质量这一问题的重视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保障也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重点。由于食品的保质期比较短,食品所包括的成分比较复杂,所以在检测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给检测带来了困难。为此,在食品检测中采取了化学仪器分析技术,通过此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对食品质量进行把控。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下科技的进步以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应用到食品的加工和制作中,并且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日益丰富,但食品添加剂在给人们带来美好食品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一些问题,如食品污染等,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对食品添加剂加以严格限制,并通过采用一些新的检测技术手段对食品进行全面检测,找到不安全的食品,禁止其流入食品市场,保障人们生命健康安全。文章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并就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进行研究,以为我国食品安全及相关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是创建和谐社会,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和实际调查,发现我国,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污染;食品农用化学品污染;食品环境污染物污染;食品添加剂污染;假冒伪劣食品。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除了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食品检测力度外,消费者也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一款从大型超市买来的面包,过了保质期一个月却没有腐坏发霉,这种现象引来了市民的质疑,"面包是不是添加了过量的防腐剂?"对此,面包生产厂家予以否认。而记者调查发现,这款面包含有10种食品添加剂,有两种添加剂是起到防腐防霉作用的。对此,本报邀请食品安全专家对此事进行分析,并对10种食品添加剂的真实身份来个大起底。1面包过保质期1个月不坏市民邹女士居住在大连甘井子区。8月14日,邹女士从甘井子区某大型超市购买了一袋面包,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福建省质监局质检院深入实施“科技强检、人才兴检”战略,坚持把加强食品添加剂风险监测与检测方法研究,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作为保障民生的重大任务来抓,先后引进6名博士,投入4000多万元添置先进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10.
从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具有造成大范围、系统性危害的风险。因此,今年食品安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快解决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1.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质量技监局万柏林区分局实施食品监管三道防线,为保障食品安全铸就了坚实的"防火墙"。他们实施的第一道防线是建立食品质量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一是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长短和消费安全危害大小,将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技术监督》2011,(5):12-13
从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具有造成大范围、系统性危害的风险。因此,今年食品安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快解决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4.
安徽六安     
徐俊 《监督与选择》2007,(10):62-62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质量技监局万柏林区分局实施食品监管三道防线,为保障食品安全铸就了坚实的“防火墙”。 他们实施的第一道防线是建立食品质量风险临督管理机制。一是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长短和消费安全危害大小,将食品按风险度高低分为三级;二是建立监管区风险食品名录,对责任区食品企业进行风险分类;三是对同时生产不同风险度食品的企业,要重点检查高风险度食品;  相似文献   

15.
正食品安全标准是对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等物质进行风险评估后制定的技术要求和措施,是食品进入市场的最基本要求,是食品生产经营、检验、进出口、监督管理应当依照执行的技术性法规,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标准具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世界各国政府均把食品安全标准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在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的推广,解决了以往食品必须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而造成结果滞后性的问题,使得现场检测成为现实。合格标准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现场进行农产品残留农药速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检测、食品中亚硫酸盐检测、水产品中的甲醛检测、劣质奶粉蛋白质检测、食品中的吊白块测定等,极大方便了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饮料产品中少不了甜味剂和防腐剂.甜味剂和防腐剂都是食品中的添加剂,它们对提高产品质量、改变食品的色香味、延长食品保质期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防腐剂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甜味剂和防腐剂在食品特别是软饮料工业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多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品,使用不当就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厂家使用了这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和防腐剂又不在标签中标注,更会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对不宜摄入上述成分的特殊消费人群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国家对甜味剂和防腐剂在食品和饮品中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一种列入国家标准、可在我国合法使用的甜味剂和防腐剂,均经过了有关专家和科研人员严格的检测、反复的实验、严密的论证和长期的考察才获准使用的.只要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国家规定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并在食品标签上正确标注,就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8.
欧洲委员会在不久前发表的"白皮书"中建议,对欧盟国家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旨在有力保护消费者免受劣质食品的危害。委员会的建议主要有:   第一,在 2002年以前,建立欧洲食品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食品风险评估并建立公用风险信息渠道;   第二,进一步完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基础,采取一系列立法措施,以进一步明确饲料和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责任,加强饲料、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原产地管理、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管理;   第三,加大对食品生产及流通领域各个环节遵纪守法情况的行政监督力度;   第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设计、清洁;食品微生物检测人员;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品、对照品、微生物检测仪器以及微生物检测实验操作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注意重点、控制方法,以期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食品微生物检测数据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食品微生物检测数据,使其为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消费者带来了健康风险,也扰乱了国家经济秩序.在我国,由于食品中微生物危害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总数中占很大比重.微生物危害的定量风险评估,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预防和控制微生物危害,从而提高整体食品安全水平.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定量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