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结算规则。为稳定行业预期,2020年10月,三部门再次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合理利用小时数。同时,按照规定纳入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清单范围的项目,所发电量超过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核发绿证准许参与绿证交易。  相似文献   

2.
厉华 《中国石化》2009,(7):64-66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2009年全球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能源领域共吸引投资2500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领域吸引投资比重首次过半,为投资总额的56%,达1400亿美元,而传统化石燃料领域的投资为1100亿美元,仅占44%。这是历史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首次超过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3.
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应当将替代能源问题作为一个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从国家的战略角度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应当将替代能源问题作为一个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问题,从国家的战略角度给予高度重视赵希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以及低效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  相似文献   

5.
北美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接入及输电系统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毅  张扬 《电力技术经济》2011,23(8):1-7,23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远离负荷中心需要远距离传输,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规划等方面将产生重大影响。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还影响系统长期的充裕性和实时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受政策、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给电网特别是骨干网的长期规划带来很大的挑战。以北美区域电网为例,详细讨论了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直接相关的电网规划和扩容的实践,以及相关的电力系统规划的流程和政策,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和输电网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05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7.
常岫雯 《中国电业》2005,(12):13-13
11月7日,“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书面致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代表出席会议并致辞。这是继“2004被恩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之君,国际社会共同商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的又一次国际盛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对发展替代能源越来越关注,投资者们纷纷对该行业进行投资,从事替代能源开发的公司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就在 10年前,替代能源还只是那些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的空想,没有投资者愿意投资。可现在整个气氛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业界专家指出,这不仅是因为最近一些地方的能源危机(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力危机)暴露了过分依赖传统能源所隐藏的危险,还因为热电站排放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各国政府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对替代能源的关注使大约 300家主要从事替代能源开发的公司有了巨大的发…  相似文献   

9.
艾伊 《广西电业》2011,(3):14-15
余波未息。日本强震导致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中国强化了核安全的要求,这可能会进一步对刚刚通过的十二五碳减排规划指标造成影响。为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目前正在研究提出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近日指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火电行业纳入管控,市场运行平稳、信心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配额(CEA)成交量为2.3亿吨,成交额109亿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碳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适时启动交易对于活跃碳市场重要性巨大。2023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味着CCER市场自2017年暂停以后将按下重启键。按照暂行办法规定,新纳入CCER的项目类型包括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减排和节能增效等,从已通过审定的项目类型来看,可再生能源占现有2800个项目的 71%,是CCER的主要供应主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论述了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其次介绍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主要困难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狭小,形成恶性循环:接着介绍了国际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特别重要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强制可再生能源占有一定的市场。最后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GW的建议,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能源行业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最早的行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资源和大宗工业原料的短缺,促使我国能源企业积极"走出去"。在能源对外合作中,我国能源企业历经波折,一度出现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力拓等在社会层面引起广为关注的案例。近年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复杂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  相似文献   

14.
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节能减排"也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必须遵循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更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调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强制要求.电网企业要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调度运行管理,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以适应能源结构和新能源格局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业》2009,(7):80-80
潘基文: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各国强有力的支持6月18日,联合国代表大会就可再生能源等问题举行专题辩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各国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并发出市场信号进行支持。潘同时透露,各国政府今年12月将会聚哥本哈根,力争达成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新协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原煤产量23.8亿吨,若按每年5%递增,我国煤炭可持续开采不过100年。另有专家预测,以现有条件年产20亿吨煤炭已经达到极限,到2020年煤炭将面临巨大缺口。石油和天然气情况也不容乐观,去年国际天然气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52万亿立方米,按目前消费水平可供开采65年,而已探明石油的可供开采期为43年。期  相似文献   

17.
阮望 《广西电业》2007,(2):22-22
世界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强调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责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随后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推动  相似文献   

18.
19.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截止到2004年底,世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6.7%.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和方向各不相同,但总体发展较为迅速,表现在:1)大型并网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了5000万千瓦;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为126万千瓦,到"十一五"末期,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太阳能光伏发电稳步发展.2005年,世界光伏发电总容量超过250万千瓦,我国达到7万千瓦以上.3)太阳能热水器继续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70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60%,在过去10年中增长率达到27%.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4)生物质能现代技术利用多样化.在国外,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利用得到了政府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重点将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预计到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  相似文献   

20.
正何祚庥,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早期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关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建国后较早开展并推动我国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近期集中研究了我国的能源问题,特别是对太阳能利用的新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