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23年末,山西、广东两省电力现货市场陆续转入正式运行,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在电力市场运行的过程中,电力现货价格和中长期市场价格在引导供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也与市场交易主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诸如影响电力现货价格和中长期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二者价格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以来,随着山西、广东等多个省份的电力现货市场逐步迈入长周期运行,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开展季度试运行,以及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启动试点运行,电力现货市场不再是纸面蓝图,而是第一次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中真正进行了落地实践,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行业内部与学界对“无现货、不市场”基本达成共识,但建设现货市场的意义与目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2019年,我国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全面放开不断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实现突破,国内首批8个电力现货试点全部进入结算试运行阶段。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市场开展了完整的"中长期+现货"按周试结算。2020年,中发〔2015〕9号文及配套文件《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施行已进入第5个年头。本文重温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基于能源转型的电力市场建设融合发展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湖北电力现货市场在2016年启动建设初期就具有了较为完备的现货市场规则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2023年9月1日起,正式开展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湖北电力现货市场在运行中逐步形成了以“中长期+现货”为主体的交易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品种和价格发现功能,促进了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推动了清洁能源消纳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电源企业、电网企业、用户端等市场主体逐渐发育成熟。目前,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处于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市场效率、市场边界等方面的挑战。电力市场体系基本成型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电力工业中必要的市场主体逐渐形成。从结构来看,遵循中发9号文精神,电力市场的基本结构是清晰的。目前,广东、甘肃、山西等地已经宣布进入了模拟电力市场状态,只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6.
正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国电力市场化建设呈加速趋势。广东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征求意见稿于日前面世,这标志着"无现货,不市场"的观念真正开始落地,有关现货是否为电力市场核心的争论告一段落。一旦广东现货市场启动,将推动广东的电力市场化建设跨越"门槛",真正改变电力计划体制的基础。同时,广东电力市场规则体系的征求意见,也意味着电力市场建设从普及概念阶段进入了具体设计阶段。电力改革的过程是艰辛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8月国家选择南方(以广东起步)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2019年6月,8个试点地区全部完成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目前,许多地区电力现货市场已经开始结算运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虽然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目前的成功似乎主要体现在现货市场的市场模式、交易规则设计和技术支持系统建设上,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未产生对电力市场改革如决策者所期待"无现货、不市场"那样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电力是各行各业的生产基础,也是关乎民生生计的重要能源,由此可以看出,电力市场的平稳运行十分重要。目前,随着第二批现货试点、南方区域市场试运行,省间现货长周期结算也开始运行。山东作为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也在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进度。2018年7月,山东省下发了《关于启动我省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现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电力现货市场是电力市场的关键环节之一,其本身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节短期电力平衡,因此在现货市场运行地区,并不需要额外设计具有相同功能的调峰市场。从全球范围内五十年来的电力市场建设经验看,国外典型电力现货市场均不建设调峰市场,也不存在调峰这一辅助服务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2017年9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现货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17]1453号),通知明确了8个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分别是南方(以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和甘肃等8个地区,通知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电力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正电力现货市场是构成完整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价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包含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金融与期货市场、容量市场。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选择南方(以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加快组织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要求2018年底前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2018年8月31日,全国首个投入试运行的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陆续启动整月结算试运行,我国电力市场建设也进入了深水区,一些市场运行与衔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我国长期处于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模式下,在国际上并无成熟可借鉴的经验可以照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研究提出解决思路,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前进。双轨制不平衡资金的产生与处理方式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过程中,"不平衡资金"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电基地,多年来利用自身的电力工业体制优势,积极探索推进电力市场化建设。2010年,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正式挂牌运行。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17]1453号),确定蒙西为第一批八个现货市场试点地区之一。2019年6月26日,蒙西电力现货试点启动了以单日、多日及周为周期的模拟试运行。2022年6月1日,以“发电侧全电量集中竞价+用户侧分区域结算”为特点的蒙西电力现货市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正经过2017~2019年3年的准备,我国8个电力现货试点地区于2019年四季度开始进入全面短期试结算阶段。虽然短期的试结算暴露了市场设计、技术支持系统、配套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实操的成果已经验证了电力现货市场替代计划调度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国外市场的通行规律在我国并没有显得"水土不服"。根据相关工作安排,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四季度,不出意外8个电力现货试点地区将进入长周期试结算运行,对于山东等已经走完省内行政授权程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电力现货市场第一、二批试点外的非试点省份,陕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工作总体部署,为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目前,已完成电力现货市场“1+8”规则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并同步推进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贯通横向业务交互。陕西根据“边运行、边完善”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由市场运行跑出的价格信号便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此前,甘肃、山西电力现货市场频现"天花板价地板价",而5月1日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出现的长时间"负电价",再一次让业内认识到市场的"真刀实枪"意味着什么。负电价是电力市场中的正常现象,但此次山东电力现货中的负电价现象,仍然反映出当前电力规划、治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电力市场年度交易合同价格风险管理的理论、政策与经验理论分析价格风险是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在成熟电力市场中,价格风险往往指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以中长期市场为主,2021年年度交易合同改签换签提出了中长期市场交易的价格风险问题。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电力供求的不确定性及供求即时平衡的技术性约束等不同,电力市场年度交易合同的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电力供给成本和供求平衡状态的长期变化和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建设电力现货市场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健全电力市场体系、推进电力市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建设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市场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电力市场演进过程中面临的新趋势和新挑战。笔者以甘肃电力现货市场4月整月结算试运行为例,对可再生能源高占比电力市场进行实证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02年国家发布关于电力体制与电力市场改革的五号文件开始,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已历经20年。总结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现状,虽然在市场体系与交易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市场机制方面的改革进展还相对不够。当前,电力市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和挑战,如市场价格风险、不同电源同台竞争、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进展迅速。如果说2017年是中国电力现货的元年,那么2022年可以称之为电力现货的发展年。目前,第一批试点已有7个市场实现连续试结算,第二批试点将于近期全部开展模拟试结算,其他省区预计在本年末、下年初开展试结算工作。至此,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已在27个省区范围内展开,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省份。总体上各地方案及配套规则、细则已经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