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全球排放贸易体系:一个幻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未来应该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本文质疑该观点,提出:1)全球排放交易体系的福利效果并不确定,可能主要能够降低的是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可能造成福利下降的后果;2)各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应该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致力于形成"林达尔均衡",而不是全球排放贸易体系所代表的"瓦尔拉斯均衡";3)推动全球排放贸易体系的动力在于发达国家产业集团对规制的偏好和利益,而发达国家优先采取排放交易政策,主要是出于国内及国际政治考虑,而非因为全球福利最大化;4)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国内气候政策时面临选择的困境,需要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2.
张杲  张熙 《产权导刊》2015,(8):59-60
随着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逐年递增,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引起全人类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政治压力下,以欧盟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履行发达国家先期减排的国际承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排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1年在北京、上海、湖北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以交易促减排的序幕,中国碳市场随之形成并稳步发展.台湾地区近年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工作,与大陆在多个层面开展碳市场、节能降碳合作,最终促成了海峡两岸首笔自愿碳交易.  相似文献   

3.
李继峰 《特区经济》2012,(9):110-111
在各地区碳市场试点方案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碳市场建设中如何考虑直接排放权和间接排放权?本文认为,为了确保试点地区碳市场的减排影响力能够延伸到电力需求侧,不仅应该把这两种排放权同时纳入碳市场,而且应该纳入同一个交易体系,实现彼此交易。这既拓展了碳市场的影响范围,也恰好适应了我国现行电价管理体制下,电价调整受到碳价格影响较小的特点。同时,本文根据经济学分析对如何设置间接排放权给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全球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四个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所,包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展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有望在2016年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5.
贸易与气候变化体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影响一国排放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GTAP8最新数据库,本文计算了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和2007年贸易内涵碳流向。结果显示,发达国家主要是贸易内涵碳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主要为贸易内涵碳净出口国。中国是最大的内涵碳输出地,贸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力。电力行业与运输服务业是排放贡献最大的行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运输服务业等行业是内涵碳排放最高的行业。随着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比重下降,发展中国家比重上升,贸易发展和排放转移会由于发展中国家排放系数更高导致全球排放净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设计中要协调好贸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国内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并积极制定应对气候政策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加剧,应对气候变化成为近年来各国环境工作的主题。各个国家围绕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了大量工作的同时,对承担多少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国家间博弈愈演愈烈。在2012年召开的多哈会议上,气候资金数额未明确和发达国家意愿不足成了全球碳市场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7.
《首都经济》2012,(5):3-3
近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和应对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气候变暖的关键措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方向。"碳金融"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的金融形式,它将"节能减排"转化成可以交易的标的,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和金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利用金融天生的价格发现机制,通过市场行为有效地调节企业的经济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碳金融的发展或将导致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中国正处在从高能耗生产转向节约型社会的变革时期,政府需要利用碳金融这个工具,制定相关节能减排措施促使本国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9.
欧盟,作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运动中的一个领军者,推动着全球减排运动中的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即EU—ETS机制。它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交易体制最完善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本文对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欧盟ETS法令和其他相关法律文件,阐释EU—ETS的法律框架和交易模式,通过对欧盟EU—ETS机制分析,预测和评估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When the disutility of global pollution is measured in units of a numeraire good that is polluting in consumption, the marginal rates of substitution in consumption are generally weighted differently in each countrys calculation of marginal damages. In that case, it is inefficient to control global warming by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which in theory trade at a unique international equilibrium price. This conclusion is derived from a model of Shibata (1996) in which consumption is pervasively polluting in global warming gases. Shibata dubiously based the inefficiency he discovered on the reciprocal external damages of global warming emissions rather than on the nullibicity he posed for a non-polluting numeraire good.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F02, Q4, Q25  相似文献   

12.
对公正减排进行界定并达成共识对于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来说至关重要。作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可以应用到国际领域中来,其正义原则的理论进路也使得在气候变化领域建立一种超越国家利益的伦理共识成为可能。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可以推导出如下减排原则:一是人均平等排放原则,即无论所属国国籍、种族、肤色以及经济水平,每个人均拥有通过一定碳排放来提高生活水平的平等权利和通过限制碳排放来保护全球环境的平等义务;二是差别原则,即在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一条件下,允许不平等的减排安排,只要它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两个原则分别界定了减排的标准与实现方式,旨在使高排放国家与低排放国家在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排放方面最终趋于人均一致。落实这一理念的适当减排方案应基于工业化进程的动态二个趋同法。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brings together a number of robust trade model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likely evolution of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leading to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existing global automotive sector. The global automotive sector will most likely experience groundbreaking changes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The sector is confronted with a multidimensional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purred by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shifts in customer demand and government incentives. A dominant driver will be growing public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China and India might well become leading players by 2050, if not earlier.  相似文献   

14.
We construct a model of two regions with cross‐border pollution, and with inter‐regional (regional capital mobility [RCM]) or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ICM]) capital mobility. Each region uses emission taxes, or intra‐regionally, or inter‐regionally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to reduce pollution. We show that the non‐cooperative settings of all three instruments are always inefficient relative to their cooperative settings. When regions are symmetric, then (i) with RCM the non‐cooperative setting of intra‐regionally tradable emissions permits is welfare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other two instruments, (ii) with ICM the non‐cooperative settings of intra‐regionally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and of emission taxes are equivalent and superior to that of inter‐regionally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and (iii) with ICM the three instruments are equivalent only when cross‐border pollution is perfect.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二氧化碳减排势在必行。碳交易是控制碳减排的重要方式,我国在七个城市开展了碳交易市场试点。从碳减排的角度出发,对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了总结分析,深入研究了北京碳交易试点的交易情况。可以看出,北京碳交易市场呈现交易规模稳步上升和企业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此外,通过对北京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北京碳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引进从信息认知到观点认同的滞后因子,运用改进型的传染病扩散模型建立起全球气候变化信息传播模型,对中国、德国和意大利3个代表性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都处于信息传播初期,需要进一步加强媒体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以成本最小化方式实现污染排放控制的环境政策机制。目前,中国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参与国际碳交易,并出口相应的核证减排量。CDM项目在我国发展迅速,出口的核证减排量呈显著上升态势,然而本文认为,当前CDM项目的开发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碳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考虑未来减排压力和减排成本的增加,当前碳排放权的出口量存在最优规模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最优化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碳交易现状,指出了中国参与其中遭遇的问题与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2013,(6):54-58,86,88,89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引起了消费和全球生产系统的分离。经过贸易调整后的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不仅可为减排责任的分担提供一个新途径,而且可为利用贸易政策实现减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通过建立价格激励、排污权交易激励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国际贸易性及其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具有多种社会属性,高等教育的国际贸易性反映着高等教育与生产交换的一种关系,是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高等教育贸易性,是指高等教育服务进入国际市场交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即参与国际贸易的潜在能力和可贸易程度。其决定因素有产业性因素、比较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