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于4月14日至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举行。会议围绕“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主题,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全国的企业家,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思考自主创新战略,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投身创新,切实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建设创新型企业既要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又要以管理和体制创新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3.
一、创新型国家解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自主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推动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强调自主创新是国家重大战略抉择。规划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举措,因此如何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十分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在企业创新方面看法不尽相同,形成了一些误区,使企业创新的发展遇到重重障碍,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仅举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舆论氛围中,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已经成为各界普遍的共识。但在众多的中国企业内部,谁又是肩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主体呢?以“职业经理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06年度全国企业职业经理人年会向中国企业界的职业经理人发出号召,要求他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是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将创新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定位,必须把企业打造成创新型企业。  相似文献   

7.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推动自主创新和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我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典范。文章基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内涵,解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全面剖析其战略定位与典型特征。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驱动效能,应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合理布局产业链、推动开放合作、强化人才引进和构筑科技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活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一个探讨。时下,企业创新风生水起,然而由于参与创新的主体多元化、面临的环境多样化、创新过程复杂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的存在,使创新变得异常复杂,企业需要发挥自主适应性,改变经营观念、改变经营类型、采用新的营销方式,以适应创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自主创新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偏低且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更小,只有全面开展创新教育,着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才能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切实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0.
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与核心,离开企业自主创新,国家自主创新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泉。只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为今后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  相似文献   

11.
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能否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基于2008—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方法以及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的城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设立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提升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引领作用在其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在普通地级市显著,且在中部城市和北方内陆城市提升作用更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效应,为城市经济韧性提升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西方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已对我国造成了极火危害,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冲击更为严重。在危机面前,企业要积极应对,加快企业转型,提升技术含量,改进产品结构,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在国家层面上,要重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过程中,要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把发展中小高技术企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化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整体高技术产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也是民族兴旺的引擎。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使企业保持持续自主创新的强劲动力,是实现“中国创造”,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1):66-68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高地,区内企业享受多种创新政策,研究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政策有助于了解我国创新政策的作用机制与创新政策效果。文章基于创新链视角,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分析国家高新区创新政策的作用,提出创新政策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二)牢固树立自主创新理念.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与核心。我国企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以市场竞争为根本动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跨入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探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武汉东湖、长株潭和郑洛新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支柱产业上都有差异,深入剖析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路径,发展共性和特色,发现实现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路径就是要强化重大科技攻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技术转移与协同创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还需要建立系统化创新政策体系,加速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16—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86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的异质性特征,基于融资约束和企业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视角,实证分析政府补助、税收优惠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均对示范区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政府补助对示范区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税收优惠对示范区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有企业。(3)政府补助、税收优惠对示范区大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均大于小企业。(4)融资约束在政府补助、税收优惠作用于示范区企业研发投入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5)企业风险承担在政府补助、税收优惠作用于示范区企业研发投入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一、公平而积极的竞争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力量 自主创新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的热门话题.直接的原因是十一五规划中将自主创新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重点的高度。那么.国家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战略重点呢?是因为总体上说。中国经济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需要进入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和竞争优势的新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增长模式转型期。这是一个“大势”.政府的战略和政策只是在“因势利导”。理解这个“大势”很重要,否则很容易把自主创新理解为政府“要我创新”.而不是在这个大势下“我要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一、树立自主创新理念,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必须理念先行。当前,企业创新意识缺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当承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企业长期面临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压力。但这绝不是接受落后现实的借口,而应成为激励我们急起直追,奋力赶超的强大动力。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自主创新的过程。即使还处于追赶阶段,落后国家也有可能创新,而且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国家对科技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企业通过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攻关项目,已经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加大对研发项目的投资。因此,企业研发项目的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