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广东劳动力市场已基本形成,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趋于突出。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以培训促就业上来,把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形成新的市场就业机制。主要措施是:1、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供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  相似文献   

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河南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异常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不断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大力支持全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做好就业工作,从长远来看,要逐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体,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也就是说,应加快就业市场化进程,通过劳动力市场,运用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5.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劳动力资源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城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要加快经济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6.
张静芳 《中国就业》2024,(2):111-113
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劳动力供求、市场灵活性和就业创造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需求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结果性失业,原因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和歧视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采取经济增长、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调节等政策措施。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有效建议,促进全面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就业》2013,(12):16-16
什么是就业结构性矛盾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产生的不匹配,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领域的集中反映。每个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情况下,就业结构性矛盾都会有不同特点。其突出表现是:在一批劳动者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有一批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当这个两难问题超过一定程度时,结构性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并由此导致就业局面日趋复杂,就业矛盾日益尖锐。  相似文献   

8.
黄敬宝 《企业导报》2012,(17):196-197
大学生失业同时具有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特征,是一种混合型失业。要从多角度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从总量性失业角度,要采用积极的宏观政策,扩大劳动需求量;从结构性失业角度,推动就业能力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摩擦性失业角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供求双方顺利匹配。结构性失业和总量性失业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9.
再就业问题不仅是保障职工收入、扩大内需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近两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一直呈下滑态势,上半年再就业率同比减少4.9%,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培育劳动力市场,逐步形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时报》日前报道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据统计,未来5年,全国将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000万人。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求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从今年情况看,下岗人员的数量虽然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何韬 《中国就业》2014,(12):46-47
硕士生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中坚,曾是各大用人单位的"抢手货"。但如今,在高校扩招、供求错位等原因的影响下,硕士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硕士生就业质量,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2011,(1):24-25
就业保障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劳动力供求失衡导致学历与薪资水平"倒挂",技能型工人、甚至普通工人的劳动报酬高于同行业高校毕业生,高学历者高知低就,引发"才贱伤教"。由于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难"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7月5日,中国就业促进会在京召开"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课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特征、就业结构性矛盾带来的巨大挑战,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国内外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措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总体思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增强就业稳定性的对策建议等四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口市作为一个有着千万人口的农业大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相适应等诸多矛盾同时并存,致使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口优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已成为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工作备受关注。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从USEM模型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所在学院实际情况反思工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地处湘中偏西南的邵阳市,是个人口近800万,每年仅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30多万人的人口大市、劳动力输出大市,近期,该市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采取走访、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随机调查了588家企业和2294名求职者。调查表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是该市就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短期内不会改变;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企业招工难问题与就业难问题并存,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已成为该市就业工作面对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失业率为3.6%;全国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合计大约2000万,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如加上现有企业的冗员以及大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目前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已将近2亿人.需要就业人口表现出规模巨大和就业强度日益集中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教育,江西最大的就业与再就业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问题是衡量江西省能否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部6省中,江西的就业状况虽没有在中部地区垫底,但形势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趋于严峻[1]。江西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2]。解决江西就业难题的现行策略是继续实行再就业扶持政策,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问题的化解要借助“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来实现[3]。本文认为,根本性地解决江西就业与再就业难题要从教育领域进行求解,教育是江西最大的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一、现行就业政策的成效及其局限性江西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现行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日趋下降,面临转型升级,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线,而传统产业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面临深刻转变,日趋严峻.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怎样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关系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人民是否能够共享改革红利,增强人民获得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国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基本优先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实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改进失业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