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公共品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适当兼顾公共品生产其他方面的同时,运用最优化理论和均衡理论,详细分析了公共品生产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供需关系,认为公共品的特性决定了公共品生产的效率低于私人品生产的效率,并就如何提高公共品生产的效率提出了一些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2.
方钦  苏映雪  李钧 《南方经济》2017,36(12):1-26
文章的目的是对公共品研究中的理解分歧作出一些澄清。笔者的分析是基于思想史和历史。通过对公共品理论的思想史梳理,笔者认为公共品的实质是一种兼具外部性与"搭便车"难题的物品或服务。而萨缪尔森式的研究由于将制度因素从公共品现象中剥离,致使公共品认知出现诸多混乱。针对实验经济学中兴起的公共品博弈,笔者以《大宪章》为例作了历史考察,发现从成本角度而言,公共品供给的行动逻辑是个体为减少外部成本或者为获取外部收益,通过承担私人成本的方式,提供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但这一逻辑无法验证社会偏好理论的有效性,因为该理论更多地反映出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  相似文献   

3.
赵哲 《中国经贸》2011,(2):108-108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轨期出现的大量弱势群体的界定,并以罗尔斯的社会福利函数为依据,认为当前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要注重对社会中弱势群体进行福利改善,而为其提供公共品是其改善其福利的最重要的手段。作者认为虽然政府在提供公共品的效率方面也存在失灵,但是从公平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是弱势群体公共品的主要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4.
吴佳妮  吴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2):80-81,145
实现村级公共品供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资金不足成为实现村级公共品供给的瓶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村级公共品供给迈出的第一步。文章从投融资角度对当前村级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资金不足进行探讨,以城乡统筹改革成都试验区为例。  相似文献   

5.
沈沁 《新疆财经》2007,(4):41-43,22
我国"三农"问题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就是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病因之一。本文主要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体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原因及对策进行深层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青 《乡镇经济》2009,25(11):45-48
当前,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的研究较多,大多是从财政政策和政府职能角度论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运用公共品相关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品,应该由政府提供,市场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人力资本,可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7.
从家族企业的本质定义法和家族参与要素定义法两个角度,文章对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家族企业的界定进行了归纳和简要的评述,重点就家族参与度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家族参与度的具体概念,最后在探讨了一个概念界定所必须包含的内容后,对家族企业进行相应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从家族企业的本质定义法和家族参与要素定义法两个角度,文章对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家族企业的界定进行了归纳和简要的评述,重点就家族参与度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家族参与度的具体概念,最后在探讨了一个概念界定所必须包含的内容后,对家族企业进行相应的界定.  相似文献   

9.
刘振羽 《老区建设》2009,(22):27-29
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渐暴露,农村公共品供给呈现出严重不足。在此大环境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目光集中到农村,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文章以此发展战略为背景,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现状,提出更好地落实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对公共品属性认识的深化,人们提出并论证了私人参与公共品生产和提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丰富了当代公共品应由不同的生产方式与提供方式组合而构成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官永彬 《乡镇经济》2008,24(1):46-50
由于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体制在以后的发展变迁中得到了延续和继承,使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面临着结构性矛盾,而摆脱困境的帕累托最优选择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意愿或偏好供给农村公共物品。文章在公共物品需求偏好显示扭曲机理及相关机制设计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偏好的民主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2.
解建立 《特区经济》2009,(8):294-295
城乡基本公共物品供给均衡配置是实现城乡协调、缩小城乡差距的特定途径。我国城乡基本公共物品配置制度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建设中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还相对落后,城乡基本公共物品配置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性。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的新阶段,综合国力的提高、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党和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使城乡基本公共物品均衡配置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公共产品性价比是指人们消费公共产品的满足程度与缴纳税费的牺牲程度之比。文章基于对杭州市民的公共产品性价比满意度调查,从经济学角度对杭州市公共产品的性价比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杭州市的公共产品性价比在总体上基本达到了公民的要求,但也存在部分公共产品性能满意度和价格满意度双低的问题,公共产品性价比还有待提高;第二,高收入群体对公共产品性价比的满意度要低于低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offer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urnot complements problem, or anticommon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to gain a perspective on the problem. Specifically, I examine the pricing strategies and regulation of multiple monopolies that produce products which consumers view as perfect complements. I show that collusion by the firms increases total social welfare and that the collusion problem can be reinterpreted as a problem of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irms. I take this insight further and derive the familiar concepts of the Samuelson marginal condition and the ratio equilibrium for the firms. I compare these outcomes to the first best solution and then apply incentive‐compatible mechanisms to strategically implement the Pareto superior ratio‐equilibrium outcome and the optimal marginal‐cost pricing outcome. Finally, I show how this methodology can be applied to the more familiar Cournot model of oligopoly.  相似文献   

15.
Trust and property right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influence farmers' behavior regarding resource us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higher trust levels may enhance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rust and (land) property rights security influence the provision of one concrete public good: land protection through the Slop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in China.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From our questionnaire two trust factors are derived and distinguish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general trust and kinship trust. Farm households are less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public goods when they perceive more secure land rights, but trust has mixed effects on public go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 trust and kinship trust may rely on two opposite effects for influencing public goods provision. On the one hand, high levels of general trust may directly enhance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by reduced likelihood to reconvert forest land) when farmers are aware of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program, that's the public goods effect. On the other hand, general trust may also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people invest more in their own private goods to pursue their own welfare (a more likely reconversion of forest land to arable land), that's the private goods effect. The final outcome depends on the size and direction of both effects. Compared to general trust, kinship trust is more inward-looking and self- or group-interested compared to more reciprocal general trust. Thus, unlike general trust, kinship trust may have no significant public goods effect on the provisioning of public goods.  相似文献   

16.
李琦 《特区经济》2008,(12):179-180
对某市8356个个体的关于农村公共品需求特征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更偏好生产性公共品。收入约束和公共品供给缺乏配套和互补,影响了农村公共品需求。从提高供给效率出发,农村公共品需求的上述特征和影响因素,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质量代表了供给者的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高质量的农村公共产品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公共产品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树立供给者的公众形象,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村公共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本文是在界定农村公共产品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全球公共产品带来的收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有偏的。全球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公共产品的有偏性是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扩大、金融监管放松和流动性泛滥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也是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中国应增加对全球公共产品的研究,加强舆论投资,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