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有三个基本和谐问题需要解决好: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技术创新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提出了生态技术的概念。生态技术观是对传统技术观的批判,是在传统技术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技术观不注重环境,以片面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而生态技术创新正好处理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历史观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未来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儒家通过“天人合一”命题揭示了人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与思维规律的近似性、统一性,就其根本点或精神实质而言,于当今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大有可鉴之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谐”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永恒话题,应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克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进而构成整个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在资源环境日益紧张的社会中,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因此,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步伐,以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城市建设离不开和谐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之"和谐",应包括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谐;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之间关系的和谐,即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困境,在危机面前,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指明了道路。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前进,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修复由于旧文明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为指导,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改变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至关重要.资源型城市作为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形式,面临着既要求生存又要求发展,既要开发资源又要保护资源,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困境.怎样从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走出一条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探讨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资源型城市寻求突破发展制约、实现发展转型的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营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包括:个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我国社会与其国际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等五个方面。市场营销在协调和处理和谐社会这些各个层次的关系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不断推动市场营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普及市场营销理念与意识并为市场营销实践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将有利于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本文提出生态城市应实现“四个协调”,即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的身心相协调,介绍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情况,论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问题,并强调指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道德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自然生态与利益关系的言行的规范 ,其核心是人类应该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教育人们形成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 ,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实现人口、经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导读:构建生态社区,是人类优化生活场域与环境关系的绿色理念.从生态层来获得对居住环境的重新认识,并透过与环境的共生,在居住区的改造和建设中引入“居住生态化”的观念,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精神及文化等层面都能永续经营的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FDI对烟台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指出,FDI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烟台要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对FDI流向的政策引导、提高环境标准、完备环保设施、完善监督机制,实现FDI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FDI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提升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努力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要依法实施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端正态度,转变观念,自觉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广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健全环境立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6.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难题。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一重大命题摆在了面前。西方生态理论试图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和可供选择的社会方案。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市场内生性作用的逐步增强,中国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开始凸显并日趋严重,由此催生出了以处理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谐发展问题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资源、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如何统筹处理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如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等关系,已成为区域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命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以该耦合产业达到产业系统整体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产业资源配置动态最优化为目标,对耦合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对于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面临生态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湖北省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一系列问题,如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低且生活无保障,城镇就业形势严峻,贫困人口增加,医疗保险覆盖率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等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发挥财税政策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作用,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要有利于有效地协调城市和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对我国现有的财税政策进行完善,以顺利化解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使财税政策起到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解决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