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被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论》在欧美地区的畅销。本文从《资本论》的角度出发,在介绍了《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之后,分析了现实经济危机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似矛盾的表现,得出了危机的实质仍然符合马克思理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的总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运用了具体—抽象—具体、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以及其他多种方法。进一步理会和掌握《资本论》的方法,对于加深理解《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理论观点,破解迄今对《资本论》中见仁见智的疑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都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资本经营     
论资本经营程安东国有资产的认识,不光是政界,包括一些理论界,在思想上都受到束缚。对资产、资本的概念,我认为长期以来都是模糊的,特别是不敢提“资本”二字,其实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早就对资本有明确认识。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学说。全面客观地正确评价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必须深刻理解《资本论》文本角度的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对待《资本论》的态度是将其看做科学作品和历史作品的统一,坚持由“科学品性”提升“历史品格”——这就是对唯物主义路径的着重阐发;恩格斯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扎实辛勤工作,全方位展示他和马克思共同的理论思维——辩证法,用以“伟大逻辑”的建构。要之,恩格斯的工作和《资本论》方法关联的线索有三:一是以《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资本论》商品章“工作呼应”,希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彻底肃清“蒲鲁东主义”;二是坚持《资本论》的由“自然过程”向“历史过程”进军,对其总体方法论和理论逻辑主张——自然历史过程——进行学理性阐发,又主要归结于发生学的工作逻辑;三是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以耄耋之年推动“《资本论》增补”工作,进行巨大的认识推进。换言之,从广义的工作角度看,恩格斯是尝试把《资本论》当作马克思自身要完成而未能完成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全面预演。经由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化的“辩证法”努力,《资本论》逐渐成为指导科学思考和进行意识形态战斗的武器,这为《资本论》“俄国化”和“中国化”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力资本概念,但从他《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概念的解释、劳动价值论中关于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理论以及剩余价值论中关于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等许多论述中,都体现了他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这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现实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已经完全不同了.但马克思为揭示社会本质关系而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现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学术界在“《资本论》当代价值”问题上却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流派.有些经济学家简单照搬《资本论》的革命结论,结果使它与现实相冲突了;有些经济学家片面强调《资本论》阐述的商品经济规律的重要意义,结果把它当作商品经济常识而贬低了它的价值;有些经济学家把贯穿于《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并得出了崭新的结论,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但他们的理论证明还远不是科学的,因而还远没有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对于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解读未能充分加以体现。他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的不同评价,主要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他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论层面的分析,看成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历史差异的理论抽象,生产价格被直接当成市场价格的抽象反映。  相似文献   

9.
要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首先涉及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反映的是分工协作下的劳动者和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对研究对象的表述和三卷《资本论》中从不同角度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分析,得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论。这样的理解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资本论》逻辑起点范畴应有逻辑体系视野。逻辑体系视野中的《资本论》“商品”范畴内涵不限于开篇定义,还有广义内涵,即“物”商品和“劳动力”商品范畴对子的有机统一。其集中表现即《资本论》开篇研究“物”商品创立劳动价值论,与次篇及以后研究“劳动力”商品创立剩余价值论建构人类解放逻辑体系之间是“序曲—主旋律”有机一体主从关系。因而,《资本论》逻辑起点范畴是“劳动力”商品。“物”商品论囿于开篇把“物”商品界定为逻辑起点范畴,“目中无人”自相矛盾地阉割了《资本论》人类解放逻辑体系的建构“根据”,否定了《资本论》的人类解放性质和科学性质,贻误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亟须厘清。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绕了个论述生动的大弯子提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和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按照《资本论》的这一逻辑顺序和内容进行讲解的。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资本总公式”和“总公式的矛盾”提出一些需要斟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根源的探究和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审视,都显示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和巨大生命力。以《资本论》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重温《资本论》,结合中国国情,为有效抵御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扩大内需并稳定外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为指导.<资本论>的立场是彻底的科学主义立场,其科学性与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由唯物史观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论的方法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劳动价值论和<资本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要坚持与发展劳动价值论和<资本论>;要从公有制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两者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危机根源以及应对政策上存在根本区别。重温这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阐述——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难以说明四个实践与理论问题。应当深刻领会和阐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的有关阐述,将其修正为:资本家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和行动与现实生活中剩余价值总是有限的之间的矛盾。确立这一基本矛盾的新表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中,其逻辑主线是: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资本及其循环积累——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资本商品化{借贷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货币资本在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量的变化决定着市场经济运动的方向。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及实施以维护金融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后世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援引《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全球化问题时,因缺乏超越论视野,总是将研究集中在生产领域而忽视了流通领域,这将直接导致研究停留在表象层面。基于超越论视野,我们能看到马克思早已从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的实现中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即在共同体的差异中追求剩余价值的实现。通过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构成元素——资本、民族、国家进行分析,还能发现导致当代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原因是,资本无法实现对资本、民族、国家三位一体结构的超越而引发的历史的反复。基于上述研究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用以解释民主社会主义、区域经济体、民粹主义和分配正义等现象,进而对基于流通领域社会主义应该如何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的短篇故事《卡拉维拉斯县的著名跳蛙》是世界幽默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运用“突转”这一手法,巧妙地安排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让人捧腹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创造出一个个绝妙的幽默意境,给欣赏者以无限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抉择是最大的社会抉择,人类社会就是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与协调关系中前进的。我国现阶段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具有合理性。但是,目前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审视实践可以看出,我们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在推进“兼顾公平”方面的力度还不够,为此,政府要把大力推进公平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