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武汉城市圈2001—2012年39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对城市圈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估算,并结合要素贡献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提出了总量控制和差别化调控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本、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7%、17.68%、62.18%,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且暂时很难被资金和劳动有效替代;2城市圈各县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为50.36%,最低仅为0.66%;3按照要素贡献率和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可将城市圈建设用地划分为优先供给区、重点供给区、适度供给区、内涵挖潜区四个管控区;4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可在管控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通过总量控制和差别化调控两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城市用地供需状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京鸿  刁承泰 《经济地理》2003,23(4):504-507
首先从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两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状况。耕地在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供给数量有限;受重庆市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质量较差,表现在坡地多、平地少,冲沟多、地块小,难建地多、宜建地少,所以,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其次,分析了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状况。从城市GDP的增长、重点建设项目和城市人均用地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未来需求趋势。结论是:重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相当有限,而需求量很大;随着未来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地的供需矛盾将成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为重庆的经济发展提供用地支持和保障的角度出发,文章就此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逻辑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余吉祥  沈坤荣 《经济研究》2019,54(4):116-132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理论,并基于这一理论框架讨论中国"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间错配机制及其后果。制度背景分析表明: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受制于从中央到地方的指标分配,依次包括了"总量指标的地区配给"和"区县指标的用途配置"两个阶段,住房市场因此受到多级政府指标配置行为的叠加影响。理论模型揭示了财政激励下区县政府对指标的用途配置逻辑以及城市化激励下省级政府对指标的地区配置逻辑。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房地产市场上上演的"中国故事"可概述为:逆人口集聚方向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地区配给模式,叠加偏向工业的用途配置模式,对居住用地供给和住房市场产生了显著的挤压效应,导致"人口、土地和住房"的空间错配。  相似文献   

4.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有限的,但其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呈逐渐增加趋势,靠增量用地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传统供地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现有城镇土地利用潜力,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是缓解中国城镇土地利用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炳毅 《发展研究》2003,(10):40-41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是由城市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出让年度计划和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的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的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后进行储备,并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地以一定的方式适量地将其投入市场再行出让,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等一系列有效配置土地资  相似文献   

6.
金云  戴晓云 《经济师》2014,(12):264-265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的减少,乡村用地规模缩减,通过置换等多种途径将乡村用地转化为城市或工业用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地整理形式适应了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渐在各地城市化建设中加以推行试用。多年实施的土地置换经验表明土地置换是实现存量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当前节约耕地、充分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城市结构、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渠道、促进城市更新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无锡市为例,对土地置换与农民利益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破解资源环境紧约束局面.上海市积极探索用地刚性需求与土地供给有限性矛盾突出的解决之道,通过实践积累,确立了建设用地底线思维,建立了在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下的低效建设用地整治路径,为建设用地整治助推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战略支撑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产业政策分成供给型、需求型与环境型,依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了不同政策通过政策资源的直接配置以及企业间配置两种作用路径对企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供给型政策相结合的补贴行为通过以上两个路径抑制了企业绩效提升;产业政策对不同大小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供给型政策资源的配置在小企业间并未呈现显著的集中特征,但在大企业间政策资源更为集中;供给型政策主要通过政策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路径降低大企业绩效,而通过补贴直接配置路径抑制小企业绩效提升;整体看环境型政策对投资、补贴等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大企业而言,其对政策资源在企业间的分散配置具有负向作用,而这一影响在小企业中则为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需求型政策有利于资源再配置,供给型政策则尚未显示出积极的资源再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9.
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基于实践需要形成的管理共识,对提高土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厘清差别化土地政策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土地供给、土地财税和土地金融三大类差别化政策的作用方式和传导机制.最后针对当前日益丰富的个性化、多样化用地需求,提出从区域、产业、地类三个维度科学设计土地政策,并选择有关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形成制度性成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与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相对应,我国一直实行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制度。我国法律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转让或出租,必须先征收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在市场上流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长,与日俱增的建设用地需求与二元分割的城乡土地市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重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地配置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20个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新疆1990—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时序特征、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1990—2013年人均用地约束构建协调性系数和经济弹性系数,探讨新疆城市发展的人地配置协调性。结果表明:(1)新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大,扩张速度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2)新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天山北坡城市扩张幅度最大,南疆城市扩张速度最快,东疆和北疆城市的扩张过程相对平稳。(3)通过评价新疆城市人地配置协调性,发现土地—人口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土地扩张型为主,土地—经济之间则主要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整体上,人地配置协调程度不高,且呈减弱趋势,有必要实施有力措施,实现城市建设用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品牌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利用2003-2015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匹配双重差分和工具变量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品牌价值提升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地供给管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品牌价值的提升可以提高城市总产值、总人口和土地价格,而土地供给管制会降低品牌价值对于城市总产值的贡献,扩大对土地价格的影响程度,因此中国建设用地供给的严格管制导致城市品牌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土地价格的抬升方面.文章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品牌价值提升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拓宽了中国土地问题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该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应制度的困境、深层次成因和解困思路。研究表明:我国当前土地供应制度困境集中表现在制度缺失、制度冲突和制度虚置三个方面,形成原因包括路径依赖、制度供给落后于经济发展对制度的需求以及决策者的理性行为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设用地供应制度圈层结构模型,认为摆脱制度困境除了需要优化和改进直接相关制度外,还应调整间接相关制度,形成制度实施合力,发挥整体效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综合扩展系数、泰尔指数等分析了陇海—兰新—北疆沿线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差异,以期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为不同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方向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1991—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沿线城市建设用地绝对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趋势;除仓储用地外,其它类型建设用地相对差异呈上下波动或小幅下降趋势;建设用地综合扩展极化现象明显,且整体上城市综合扩展系数陇海沿线城市大于兰新—北疆沿线城市。②在空间上,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沿线50%以上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超出国家Ⅳ级标准上限,尤其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分布的差异度不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其经济效益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有城市空间下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使得大量的农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从中国的国情来看,通过城市空间的扩张来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而从现有城市空间出发,分析城市化对不同行为主体选择的影响,提高现有城市空间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提升现有城市空间的经济社会承载力,是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合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地需求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需求调控政策。研究表明:在土地供给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用地成本,使土地集约利用成为用地者的理性选择,进而实现土地节约利用,减少土地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土地需求调控的具体政策手段有:①地价政策,即普遍实行土地出让最低限价政策,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拍挂"出让范围;②税收政策,包括适当提高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开征土地闲置税和土地财产税,强化土地增值税的征管;③信贷政策,即通过金融信贷机构严格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信用等级和贷款条件审查,限制信贷额度,降低土地开发投资的信贷风险。同时要从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人均用地标准,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强化对划拨用地的利用管理,严格贯彻土地管理法律政策等方面完善土地需求调控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确定位土地储备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燕  黄海珍 《经济论坛》2004,(20):147-148
所谓城市土地储备是政府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并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的机制或行为。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将这种土地储备机制称之为“土地银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地非农利用仅规定了"征收"这唯一合法路径,以土地用途变更为本质的农地非农利用,异化为土地所有权的强制性变更。学界和实务界对如何改革征收式农地为非农利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应当将征收限制于纯粹的公益性项目,并对征收审批程序进行改革,实现"先补后占"和农用地转用的独立审批;提高征收补偿标准,实现征收补偿安置的多元化。同时,引入市场化路径解决经营性建设用地,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路径是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市场化路径。从而形成征收和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二元化的农地非农利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税收分成、财政激励与城市土地配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贞发  朱恺容  李培 《经济研究》2019,54(10):57-73
本文将中国式分权下的两个核心制度——税收分成制度与土地制度——联系起来,基于财政激励视角,研究税收分成对地方政府城市土地配置行为的影响。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县级政府面临的增值税分成、营业税分成变化对工业用地和商住用地配置产生的直接和交叉效应。利用1999—2011年间相匹配的市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数据和地级市市辖区分类型土地使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增值税分成通过财政利益效应显著正向影响了工业用地的配置;营业税分成通过影响增值税的相对分成变化显著负向影响了工业用地的配置。财政利益效应和财政压力效应的相互抵消,使得营业税分成变化对商住用地的配置效应较弱;增值税分成上升通过工业溢出效应和财政压力转嫁效应促使地方政府增加了居住用地的配置。基于财政自给率、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产业结构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与财政激励理论预期结论一致。最后,文章还发现,增值税分成上升降低了工业用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果,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刘明皓  邱道持 《经济地理》2007,27(3):476-479,488
土地供求分析是建立适度的土地储备规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储备用地的适度规模进行预测可以建立在经营性用地需求和经营性用地的供给分析基础上,文章首先对重庆市都市圈房地产用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依据供给制约需求的原则,对重庆市都市圈城市用地的可供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计算模型。最后,对储备用地供应计划制定及农用地转用指标分解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所探讨的建立土地适度储备规模的原理与方法对指导储备用地的需求预测、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