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征环境保护税对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学习美国等国家征收环境税的实践经验,了解这些国家环境税征收范围和形式、税率差别和税收减免、税制设计中的公众参与过程,可以对中国开征环境税起到借鉴作用。中国拟开征税制应该合理设计税基和税率,通过税收约束与税收激励,让环境税与其他经济手段统一协调,实现征收环境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理论界和舆论界对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可行性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环境保护税收体系,以环境税和资源税为主体税种、以其他相关税种为辅助税种。为此,首先要优化现行税收制度,增加环保功能,通过税收政策为环境保护起导向作用;其次、限于目前环境税设计征收存在较大争议,宽税基低税率开征环境税、为环境保护筹集资金来源是权宜之计;最后通过税收分配调动地方政府的环境保积极性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环境税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梅  王波 《经济师》2010,(7):199-200
文章围绕环境税的外部不经济性,秉承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税,这其中包括环境税的基本原理、纳税义务人与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和征收管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是为实施横向生态补偿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的总和,是对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等核心内容作出的规则性安排。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系统分析横向生态补偿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生态产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法治理论是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监管评估的重要理论基础。围绕"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如何补、如何管"等核心内容设计了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研究提出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合理确定生态受益区范围明晰补偿主体;按照"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通过完善"四权分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晰补偿对象;以边际成本法和双方博弈法为依据,确定科学合理并且现实可行的补偿标准;综合运用公共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探索灵活多样的补偿方式;以公平公正公开为主要原则,建立多元参与和双向对等的监管评估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本文还提出了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相应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建立环境税收制度能实现"环境公平",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我国环境税的开征应当遵循污染者承担纳税义务、税制简化、税制协调原则.我国环境税的纳税义务人应为在我国境内制造污染的组织以及自然人,课税对象应为工业污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工业固体垃圾、噪音等,税基应当以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数量为标准,实行差别税率,应区分情况分别划归中央、地方或中央与地方共享,并辅以税收优惠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保护地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退化、社区利益受损已成为重要的负面影响,中外都开展了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践活动,以确保受损主体得到相应的修复和补偿。由于基本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及保护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中外旅游生态补偿整个运行机制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完善我国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以及目前旅游经济研究中环境经济政策应用的不足,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参照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标准,认为海南旅游经济发展需采取命令–控制型政策与环境经济政策的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手段。建议适时、适度采取"对责任人实行罚款并教育""实施旅游环境解说,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政府加大投入管理及规定局部限制使用""对游客征收旅游环境税,限制游客量"及"使用者收费"等手段,能更好地促进海南旅游业可持续进程。同时为其他省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8.
谭业 《经济纵横》2012,(9):62-65
旅游循环经济是针对旅游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是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响应,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各类产品和各个环节。旅游循环经济以物质循环流动、资源持续使用和环境友好利用为出发点,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本土化实践模式。它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组成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成果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差强人意:环境税理论与实践背离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上,环境税具有诸多优势,但是,环境税的实践状况不佳。环境税的理论和实践之所以出现背离,主要源于环境税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和难以缓和的政治阻力。从技术角度看,对环境保护进行货币化处理存在争议;确定合适的环境税税基和税率并非易事。从政治角度来看,面对新的环境税制,立法者不愿面对新的政治阻力,税务管理机构不愿接受新的挑战,利益集团善于使用民众的力量来抵制拟议的环境税议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地方税视角,以单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社会核算矩阵,利用GAMS软件构建了一个包含24部门的CGE模型,研究了环境税不同的征税环节和税率对区域节能减排效果及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两种征税方式和模拟的三档税率下,征收环境税对能源消费结构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但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单纯地征收环境税很难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红利";(2)在两种征税方式下,随着环境税税率的提高,地区产品"总调入"和"总调出"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且"总调入"的变化幅度大于"总调出",但"出口"逐步增加,而"省际调出"则趋于减少;(3)"消费性环境税"比"生产性环境税"的节能减排效果要好,但"生产性环境税"带来的税收收入要大于"消费性环境税";(4)如果环境税收入全部归地方财政,则由于它弥补了地方政府其他税种收入的减少,税收总收入反而增加。因此,文章建议采用"消费性环境税(UPP)",初期税率采用10元/吨,且以高碳商品为试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许虹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133-135
成都市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增长极之一,推动城乡旅游联动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建立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统筹城乡旅游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的旅游发展原则、加强城乡旅游业现代化建设等不失为成都市实现"中国田园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新目标的探索之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税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妍娟 《经济师》2008,(7):181-182
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据,采用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分析方法,从环境税的优越性,实施环境税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的角度出发,全面论证了实施环境税在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作用。同时构建了实施环境税的总体思路框架.指出了我国环境税可分为过渡时期、中长期两个阶段进行。并就构建原则、税费归位、税率、税基、环境税收入的使用等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生态补偿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对于森林旅游而言,其生态补偿主要是由利益相关者、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绩效评价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政府主导机制、自我补偿机制、区别奖惩机制和循环反哺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筑起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4.
辽宁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及"旅游生态压力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对辽宁省2000~2005年间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赤字及旅游生态压力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人次的增加,给旅游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旅游生态赤字、旅游生态压力指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未来辽宁生态建设的完善是减轻旅游生态压力,减少旅游生态赤字,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予以适当经济补偿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失衡、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在简要回顾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以江西东江源国家级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背景,分析了在江河源头区域实施生态补偿的现实必要性及其政策法律依据;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确定了东江源生态补偿主体和受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工业发展机会成本法"测算出生态补偿标准总额为51 335.2万元;以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益三个指标为基础,建立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分担模型并测算出流域下游地区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本年分担份额为10 861.33万元,就东江源区域实施生态补偿应当遵循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生态安全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大庆 《经济地理》2011,31(3):514-517
从现阶段旅游供求的动态趋势看,旅游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基本走势。但事实上,大量"旅游排斥现象"的客观存在,警示我们要对旅游生态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而要有效解决我国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应遵循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旅游产品公共属性清晰、产权结构合理和谈判力明确的多重制约机制,促进和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研究开征环境税"之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境保护部随即联合开展"开征环境税"研究。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开征的时间要求和具体内容。目前中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和制定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尽管从理论上看环境税具有双重红利等优势,但其在中国的实践不仅存在环境税实施所具有的普遍障碍,还受到我国特定国情下一些外界因素和内部技术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业发展则对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索200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轨迹,并运用VAR模型模拟旅游生态效率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极化现象逐渐凸显。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方向性逐渐减弱,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态势。③多数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都呈平滑响应态势,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相互贡献程度整体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建议未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应当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推进省域间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因时制宜,以短期为主,长期为辅,把握互动响应峰值时期;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域旅游视角下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及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全域旅游是提升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模式。文章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选取旅游业绩、旅游资源、旅游支撑三个方面共28个指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洞庭湖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和条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环洞庭湖旅游发展与合作的策略。结果表明:环湖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效益不明显;虽然环洞庭湖全域具有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基础和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的优势,但存在地区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有待增强、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同质性较突出等问题。加快推进环洞庭湖全域旅游发展,应加强区域合作,着力构建"一圈三带四组团"旅游发展新格局,提升环洞庭湖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等。  相似文献   

20.
郑和忠 《经济师》2011,(9):248-249
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各省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形式各样的特色旅游,譬如江浙一带的周庄、锦溪、西塘、乌镇的水乡旅游;广东、海南一带的休闲度假旅游,如东部华侨城,三亚亚龙湾。这些特色旅游在相当程度上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里,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里,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是非常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旅游发展新思路——旅游CBD模式,这种新思路在金陵天泉湖商务中心区已在实践,是在打造一座生态休闲之城,以"人的健康"为第一需求,通过旅游CBD的模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