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分析了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的变化和其碳排放情况,并对1996~2011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与碳排放的数据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脉冲响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是其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并且具有较强的长期影响力,而碳排放对建筑业总产值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最后强调了提倡建立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重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梁玉国 《经济论坛》2011,(10):115-117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现状,从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应用角度,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趋势为规模化,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专业化,新兴的建筑技术将促进建筑科技咨询等服务业的科技提升和全面发展,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将向规模化和设计、施工、研发一体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潘安平 《经济师》2005,(1):278-278,280
技术创新是实现建筑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文章针对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状况,分析了政府政策安排对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支持作用,从资金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与收益、技术引进与消化、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及生活消费(2000~2009年)的能源消耗与其所产生的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找出了影响碳排放的关键能源因素,引入了含有趋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度,进一步分析了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碳排放增长率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各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建华 《经济师》2011,(7):91-92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都面临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艰巨任务。企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准确地预测未来市场的趋势,把握企业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优劣势情况,科学地研究和制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结构及企业动态的发展思路。企业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也是企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充实、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河南省建筑产业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分析河南省建筑产业结构偏离状况和竞争力偏离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建筑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较快,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建筑安装细分市场的发展缓慢是阻碍河南省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分析,提出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和拓展建筑安装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济南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对济南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作了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定量的分析了产业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论证了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合理性。由此为区域规划中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徐州为例,对其工业碳排放总量、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低碳产业的相对划分、产业结构演进的能源消费效应等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加快工业部门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等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碳排放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河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河北省1981-2011年能源消费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EKC模型,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低碳背景下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及内部优化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近年来关于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是将产业结构因素导入碳排放影响因素体系,确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致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并提出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的减排对策。但上述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没有看到降低能源强度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也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探讨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煤炭消耗量,其关联度接近1;原油消耗量、GDP以及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人口及天然气消耗量对碳排放量的较小。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调整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首先要以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同时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而且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宏观上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重大压力。投入产出模型是分析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有利工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经济结构系数矩阵的特征,研究出了各部门最终使用之和最大情况下的最优产业结构存在的条件.最优方向的产业结构,取决与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即投入系数矩阵(技术系数矩阵)。并给出各个部门的总产出对最终使用的边际贡献大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最优产业结构下的最终使用增加向量模型,最后通过给出一个例子,说明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产业目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差、科技含量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制约了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调整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TIRPAT的扩展形式,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将空间自相关性纳入传统模型中,并且未采用简单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描述产业结构,而是将生产部门细分为五类行业。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空间维度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受经济规律和发展实际的限制,这影响了减排效果的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工业发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仍非常明显,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其他行业比重调整的降碳作用有待更充分的激发。指出:我国应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促进以技术创新与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各区域要力求与周边地区协调、互助,共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年 ~2016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建筑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广东省各市建筑业之间的强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广东省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更加关注地域空间因素,这样既有助于明确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同时也为广东省协调各市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问题是国际新兴热点问题,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碳减排效果的技术指标,在国家政策条文与研究文献中出现词频较高,但是详细阐述的文献较少,有必要针对其概念与研究的发展脉络做深入分析。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II,从现有涉及碳排放强度的文献中挖掘有效信息,梳理碳排放强度研究的历史脉络,找出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前沿问题,为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年中国31个省域截面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碳排放密度的影响。我国省域间碳排放密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碳排放密度受相邻地区碳排放行为的影响。采用不同指标测度出的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地区碳排放密度的影响作用不同:基于教育年限法衡量的通用性人力资本对碳排放密度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即现阶段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碳排放密度也较大;以R&D人员为代表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碳排放密度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该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影响力度有限,也难以对相邻地区的碳减排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碳排放模型框架内,利用测算的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通过设定多种模型形式考察了各种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影响程度较大;同时,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