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GIS支持下,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兰州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249.46万-432.82万,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市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10年市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2.
提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值,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先验的数值,而是系统决定的综合结果。建立了一个适度人口规模的概念性框架,即EFL模型,就是说合理和适度的人口规模是与之相联系的资源环境因素、功能和经济方式、空间区位状态共同决定的结果。生态系统的变动,综合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定标准下的城市人口适度规模,并决定了这一适度规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影响上海人口规模变动的积极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资源环境变化、城市功能变化和城市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对上海适度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作了基本判断,提出上海人口规模将出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动态适度人口规模的观点,对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城市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将人口有效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的范围内,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青海省为例,采用"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其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测度与评价,得出在2001~2011年时间序列中,青海省一直存在不断增大的生态赤字并导致人口赤字,使得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从降低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承载力两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对策,为青海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韩丹  彭莉莎 《时代经贸》2014,(2):227-228
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合理的方法,模拟和预测城市总人口,可以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资源与环境保护和进行社会决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四川省2003-2011年近9年的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人口动态增长模型,用此模型预测四川省未来人口规模,并对人口增长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绿洲是干旱区所特有的地理景观,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绿洲农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对新疆南北疆绿洲农业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冶理,大力发展农业落后区域的特色农产品产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人口增长以缓解农民耕地资源的矛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个区域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质量和人口分布等人口的综合状况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2000年为基期标准,运用适于经济发展的人口规模测算模型(EOP-MM模型)对湖南省2001—2009年的适于经济发展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实际人口规模不适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并对如何缩小其间的差距,从人口数量控制和提高适度人口容量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析人口过多与过少阶段新疆"脆弱生态环境-人口"系统安全问题,将人口承载力预警模型与最少人口规模警戒线相结合构建预警机制。具体分两步:首先,在人口增长阶段应用综合评价、生态足迹等方法,建立人口承载力预警模型,目的在于对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超载警情给予预报与评价;其次,根据人口再生产规律,考虑未来人口可能不断减少、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问题,此时需参考人口衰减、经济停滞国家的情况,对最少人口规模警戒线进行探索,做到提前预警。最后,对预警机制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步骤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正逐渐成为应对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人们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环境容量概念来合理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生态环境容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确定城市人口容量的思路,主要从生态环境容量角度考虑城市人口规模,探索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本文以共青数字生态城为例,对生态用地、水资源量、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最小阈值法,得到基于生态环境容量的共青数字生态城人口容量为5.4万。综合考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节约利用及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共青数字生态城人口容量可控制在4.5万~5.5万。随着生态环境容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该方法在城市规划研究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过度增长必然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新疆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因而必须正确认识新疆人口现在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以协调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提高牧户经营收益的同时,有利于转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有利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本文在充分考虑草原区人口、草地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础上,探索了实现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结合适度规模经营关键环节,提出了发展草原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口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资源消耗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研究以人口规模、人口增速等宏观人口学统计指标测量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度,忽视了家庭资源消费并非简单的个人消费之和。文章基于IPAT等式,分别构建了家庭户数模型和人口规模模型,并运用"修正后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比较分析了家庭规模、家庭户数和人口规模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户数增长和人口规模扩大都会刺激能源和水资源消费的进一步增长,但前者的刺激作用大于后者,且两者的作用差距不断扩大。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能源、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刘树 《当代经济》2009,(14):94-96
据国家环境总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导,中国已经成为生态发展严重恶化的国家,产生了巨额的生态赤字.中国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包括水资源、森林、大气等的污染和破坏.中国生态容量有限,如果以人均占有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不单是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的资源消耗量过大,更主要的是中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资源过度利用以及无节制的掠取资源和环境污染.可以说中国现在是拿过度的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但是又不能过分强调环境因素而完全否定经济,应当建立排污经济模型,通过分析该模型探索出一条合理有效的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资源约束条件下人口城市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人口城市化模式取决于一个地区实际人口与资源承载人口的关系.而区域资源承载人口取决于生态、经济和自然等多种资源的综合承载人口,且资源承载人口是动态的,是生产力的函数,自然资源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本文探讨了资源承载人口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吉林省四平市2003年的承载人口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现实人口与承载人口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口城市化的模式.旨在达到区域土地供给约束、人居需求扩大和城市经济增长的三项式关系的平衡,使我国人口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口爆炸、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对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且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更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难题.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建设生态文明,发人深省且指明解题方向.有鉴于此,探索建构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首先是其理论硬核如人类中心论之"祛魅"、和谐共生、市场自律人、适度需求、可持续适度规模等,其次是其方法创新如总量分析新视域、制度分析新视域、复杂性演化分析等,不仅十分必要和紧迫,而且极具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依据2000年~2010年新疆社会保障支出的数据,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和非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城乡间社会保障支出、新疆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状况、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多角度对新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进行分析。在已有学者推算出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计算测度新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公式参数,检验新疆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结果表明,新疆社会保障总支出规模逐年增加,人均社会保障总支出也逐年增加,且增速较快,但目前新疆社会保障支出总体看处于不适度水平,且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而其中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重点区域、片区核心地带、珠江上游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为一体的黔西南州又无疑为片区精准脱贫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并对片区整体的精准脱贫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协调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黔西南州存在着生态足迹增长迅速、生态赤字呈上升之势、生态利用已超出生态供给、生态适度人口下降迅速、人口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特征凸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片区的精准脱贫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新的阶段,该州及所属片区应高度重视生态赤字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逆转生态赤字,增进生态盈余,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福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红 《发展研究》2000,(4):21-24
改革开放20年以来,福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粗放型经济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对福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压力也愈来愈明显。①人口问题愈来愈突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流入、迁入增长过快,使得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愈来愈高,劳动适龄人口增加快与就业难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人  相似文献   

18.
对适度人口作了全方位的阐明,分别包括三级内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方向(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生态和人口与社会)和三个阶段(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人口),确定适度人口的方法,应是动态、优化和和逆向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关注目前中国经济区划生态时发现,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区划活动,已经逐渐演化成各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博弈的竞争方式申报级别更高、规模更大的经济区来争取更多经济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区划乱象,文章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后认为,目前指导中国经济区划活动的理论依据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区划所引发的经济增长和忽视交易成本,致使经济区划理论的分析框架失去了“均衡”的约束,这也是导致中国经济区划乱象理论缺位的主要原因.而引入规模扩张与交易成本冲突的经济区划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建立起经济区适度规模发展的均衡条件,希望以此进入经济区划的决策系统,指导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区划决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计算2003年深圳市龙岗区生态承载力和居民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结果显示,龙岗区居民六项生活消费(食物、衣着与生活用品、生活用能、水资源、住区和生活污染物)的足迹总和为1.5061hm2/人,而生态承载力仅为0.0717hm2/人,生活消费足迹约为生态承载力的21倍,存在较大的生态赤字。居民的食物、生活用能、生活用品消费以及生活污染物的生态足迹较大,从而对耕地资源、化石能源用地和水域产生较大环境压力,是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方面。为了减少居民生活消费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建议适度控制区域人口规模,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