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了五条对策:④实行综合治理;②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⑧建立健全法规;④增加投资力度;⑧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纺织》2005,(10):156-158
今年六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告>中提到我国沙化、荒漠化土地虽然得到控制,但形势仍然严峻,而目前沙化环境治理学用的合成纤维材料存在降角时间长、并在降解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等弊端.  相似文献   

3.
土壤荒漠化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荒漠化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本文通过对土壤体脆弱性的分析研究.,对荒漠化现状、荒漠化类型的调查及对荒漠化程度的评价.以期为防治土壤荒漠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要求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一方面使人类的福利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水体被污染,森林急剧减少,土地荒漠化,大气层中的臭氧空洞不断扩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我国水资源人均占用量低,时空分布差异性大,且与土地资源的匹配状况不理想,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因此对我国水资源能力进行战略分析尤为重要。据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报道:到2003年,我国年均陆地总蒸发量将增加450亿m2,土地侵蚀面积将增加145万km2,荒漠化土地面积将增加27万km2,人均水资源量将由目前的 2600m3/人下降到1950m3/人。由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将低于1700m3/人,北方地区甚至低于500m3/人。这些地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占主导地位,在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如地面塌陷、地表土地失水、荒漠化加剧等。矿山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的农田,而且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在煤炭的使用中,如燃煤发电过程中排放的SO2和烟尘,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据媒体告知,沙漠化在我国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如果以此类推,要不了多长时间,人类可以驻足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那么,所面临的主题将不再是发展,而是生存与毁灭。这不是耸人听闻,频频传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讯息一再对我们提出警示,如果还不为此所动,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地球村上的每一个人,对此不能不作些冷静地思考。人类的发展一定要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么?历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莫不如此。农业文明的土地过度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森林资源毁坏、大量土地荒漠化;工业文明的矿藏过度开采,…  相似文献   

9.
沙柳种植对鄂尔多斯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目前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北、西三面濒临黄河,过境长度为842公里,总面积86386平方公里,土壤大都是沙性土,集中连片的沙漠地区有5片,其中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为最大,还有百公里以上的孔兑(冲击沟)19条,50公里以上的有114条。该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近年来由于人为不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盲目垦殖,过度放牧,植被严重被破坏,历史上素有亚细亚畜牧业发源地之称的水草丰茂美好景象,早已不复存在。目前,在鄂尔多斯市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黄河平原类型区面积只有4300平方…  相似文献   

10.
华北石油局采气队、钻井队在毛乌素沙地的大牛地气田奋战着,陕西榆林石油和内蒙古石油三座加油站坚守在运煤公路附近,中原油田的采油工人守望在阴山以北的准无人区荒漠化草原上。  相似文献   

11.
解决荒漠地区植物用水问题是荒漠化治理的关键,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植物用水材料技术。文章参照天然上水石,制备了一种仿上水石材料,原料为主要为沙漠沙子等基体材料、发泡剂和水并讨论了制备过程中发泡剂量和水料比对仿上水石材料的影响。随后对所制备的仿上水石材料进行了结构特征的分析并利用浸泡介质法测量了其吸水率,最终对仿上水石材料的导水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导水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仿上水石材料具有良好的反重力引水能力,为荒漠化地区植物用水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财政激励、晋升激励与地方官员的土地出让行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出让土地,现有文献主要强调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官员不仅面临财政激励而且还面临政治激励:在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官员有土地招商引资的动机。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在一个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经济体,地方政府官员出让土地的土地财政和土地引资动机同时存在;在实证上,我们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出让土地是源于土地引资,而非土地财政。本文的工作意味着,中国的土地问题是与土地市场之外的因素联动的,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需要土地市场之外的联动改革。  相似文献   

13.
WIPO总干事2009年世界知识产权日致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包括数十年的技术发展,已对地球造成损害。大面积的污染、对世界矿产和生物储备螺旋式上升的消耗,让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社会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冰川在消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到2020年前,仅非洲就会有7,500万至2.5亿人面临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普遍存在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的状况,归根到底是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没有切实到位,这在油田土地资源管理中更加明显。只有采用先进的土地资源管理手段,借鉴先进的资源管理技术,强化我国油田土地资源的内在需求,才能保障土地资源得到最合理科学的利用,实现油田经济效益的提升。本文针对油田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积极寻找油田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对策,保护现有的油田土地资源,做好油田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土地占有面积的世界大国,其土地的管理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当前的土地管理格局也在逐渐逐渐地显现出种种弊端,对于这些问题,人们都纷纷地将希望寄于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上。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在本质上是现代的一种土地改革。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必须是指土地问题国家政府各个部门齐抓齐管,而不仅仅是由国土资源部门独立承担,这是大家的互惠利益,同时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所以,如何改变当前的土地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就成为了当今中国举国上下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采中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很大,石油开采企业要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优化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管理化水平。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而在石油开采中占据一定的土地资源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石油开采企业要深入贯彻国家节约使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做到对土地资源合理科学的使用。在目前的一些土地管理中,石油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我们想出对策,积极解决。  相似文献   

17.
<正>土地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珍贵资源和持续经营的宝贵资产。企业在经营发展、合并分立、重组改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未依法登记、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以下简称"不规范土地"),形成土地权证缺失,为日常经营和依法维权带来较大风险,因此,规范土地权证尤为迫切。不规范土地现状与成因截至2011年6月末,江苏石油分公司有不规范土地262宗,超过其土地总量20%。这些不规范土地权证存在形式主要有:一是历史上未登记办证。即土地从政府取得后,  相似文献   

18.
土地面积分摊在土地有偿使用过程中是经常可见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土地面积分摊计算能否公平合理、易被人接受,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简单介绍房屋土地分摊方法与价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朱明远 《化工管理》2016,(1):168-168
土地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立足之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上升,尤其在油田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为了避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严重浪费等现象出现,必须采用先进的土地资源管理手段,强化油田土地内需控制,提高油田土地科学利用率。本文针对我国油田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油田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有近百座城市是依据矿产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一些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现实难题。这些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就业人数下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衰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城市运转困难,面临着经济荒漠化的危险。资源枯竭型城市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