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谋求新跨越     
《江南论坛》2009,(9):I0006-I0007
平江区得名于宋时苏州古称“平江府”,其平江历史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南宋绍定二年刻绘的《平江图》所描绘的“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作为苏州古城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2.
《江南论坛》2010,(4):F0004-F0004
苏州平江2010年3月27日,苏州市平江区"都市水巷 乐活平江"四大节庆活动之一,第二届苏州小吃美食文化节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3.
苏州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自古就以“人间天堂”、“鱼米之乡”、“文荟之邦”闻名于世。平江区得名于宋时苏州古称“平江府”,其平江历史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南宋绍定二年刻绘的《千江图》所描绘的“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作为苏州古城核心区域,平江区尽揽苏州古城精华,  相似文献   

4.
《江南论坛》2011,(5):I0004-I0005
平江区地处苏州古城东北部,东沿东环路与苏州工业园区相连,南以干将河与沧浪区为界,西至护城河与金阊区为邻,北与相城区接壤,得名于宋时苏州古称“平江府”,是市域商贸文化中心。全区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22.8万人,现辖6个街道42个社区。平江区以北护城河为界,划分为两个板块:南部老城区是苏州古城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江南论坛》2012,(4):68-69
交通枢纽平江新城位于苏州中心城区北部。沪宁铁路、高速公路、城北东路横贯东西,人民路、齐门路、广济路纵跨南北,苏州火车站、汽车北站等大型集散中心空前汇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强大的人流、物流,奠定了平江新城无可争议的交通枢纽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平江新城     
《江南论坛》2012,(4):I0004-I0005
平江新城位于苏州中心城区北部。沪宁铁路、高速公路、城北东路横贯东西,人民路、齐门路、广济路纵跨南北,苏州火车站、汽车北站等大型集散中心空前汇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强大的人流、物流,奠定了平江新城无可争议的交通枢纽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平江是天堂苏州的核心区。2500年历史,为平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庶繁荣的经济,成就了“古典园林之都”、“博物馆之都”、“文化遗产之都”、“购物美食天堂”、“古城文化旅游胜地”等众多美誉。旅游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创意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前,苏州古城旅游发展的关键是立足实际、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江南论坛》2008,(8):F0004-F0004
苏州平江是快速崛起的新高地,是发展创业的大舞台。占地10平方公里的平江新城开发建设正如火如茶。平江新城开发建设五年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速推进了新城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已累计实现融资46.8亿元,实施基础和公建设施近60余项……城市建设框架逐步拉开,路网格局逐渐形成,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各项事业均呈现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9.
江燕 《江南论坛》2012,(10):30-30
[本刊讯]近日,苏州市政府举行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新闻发布会,宣布撤销苏州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设立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吴江区。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的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将与姑苏区合署办公,实现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此次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苏州大市区面积将由原来的约1650平方公里,增加到约2742平方公里,其面积约占“苏锡常”并称的另外两座城市无锡、常州市区面积之和的八成。  相似文献   

10.
《江南论坛》2009,(8):F0004-F0004
2009年6月,平江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入选理由为:“2500多年来苏州古城城址未变,格局尚存,是中国古代城垣活的标本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杭州、上海、北京、合肥等中心城市相继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将沧浪、平江、金阊三个苏州老城区合并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吴江区。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精简行政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等显见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作为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三的工业城市,苏州在原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化工6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软件和集成电路等10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苏州制造"已然成为苏州的优势品牌.2021年3月,苏州市出台《"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为抓手,推动苏州制造业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打造苏州经济的"金字招牌".因此,如何立足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力文化内核赋能"苏州制造"品牌,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位于江南水乡的苏州,其核心文化是水文化.苏州"水文化"是苏州人民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完善自身的产物.水文化体现在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合理开发苏州文化资源必须从苏州文化的特征着手,抓住苏州文化与水的联系,探析其"基因传承",承继并发挥苏州水文化的积极作用,为苏州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14.
《江南论坛》2013,(1):65-66
2012年10月26日,姑苏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翻开了苏州城市发展的新篇章。苏州市委、市政府给予姑苏区、保护区厚望,提出"四区"、"四高地"的蓝图——姑苏区、保护区将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使之真正成为苏州的文化高地、旅游高地、科教高  相似文献   

15.
河道生态化建设已成为世界潮流。对于以"水"闻名、河道纵横的苏州,河道的生态化建设尤为重要。挖掘苏州传统河道建设中的生态智慧,探究河道片面追求功能水利建设的后果,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对苏州河道生态化建设的技术手法、成效和存在的障碍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苏州未来推进河道生态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聪 《经济导刊》2013,(12):71-72
"苏州模式"曾经以强势政府和外向型经济著称。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侵袭,本地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压力,支撑苏州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也遭遇寒潮。面对困境,"苏州模式"走出了一条化蛹成蝶的蜕变之路。北京市中心城区,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地域狭小的发展瓶颈,又从"苏州模式"的演变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本文将从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苏州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苏州模式也引来了很多质疑.外界认为苏州存在百姓收入没有和GDP同步增长;处于产业链低端,沦为外资打工仔;过分吸引外资,挤压了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空心化"危险;存在严重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那么,应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评价苏州模式?本文试图结合苏州开发区的一些实践,来进行分析探讨.客观全面地看,苏州模式的成绩是主要的,但需要在富民、自主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苏州正在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8.
吴江太湖新城已被纳入苏州的"一城四核"城市发展战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指出:"要将太湖新城打造成今后十年、二十年苏州城市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地区,最生态最现代的一个地区,建设成21世纪苏州城市最大的亮点。"做了多年"生态"文章后,吴江太湖新城已踏入发展"快节奏"。2012年,总投资达368亿元的30多个大项目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大都是高端旅游、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项  相似文献   

19.
中等城市所能集聚的创新资源量有限,企业服务需求偏小,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缓慢.从苏州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引入中心大城市的"源头活水"、与中心大城市错位发展、为苏州经济实体"量身定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双维视角下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00、2010和2017年4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分析苏州城市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从城市外部形态演变来看,苏州城市外部用地扩展经历"低强高速"、"中强中速"和"高强低速"3个发展阶段。②从苏州城市内部形态演变来看,全局集成核规模不断扩大且集成核形态逐渐完善,由树状单中心集成核向轮状多中心集成核转变。③苏州城市内外部形态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基于道路交通系统和用地扩展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演变呈同步性;外部和内部维度均凸显出城市形态呈"条带状多核"→"组团状行政型多核"→"组团状功能型多核"演变趋势。④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