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为了回笼货币,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我国成立了邮政储蓄机构,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邮政储蓄机构以构造邮政银行为模式向商业银行转型越发必要。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邮政储蓄机构做好向邮政银行转型,现阶段必须在人才机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业务经营机制、薪酬制度等微观机制上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邮政储蓄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邮政储蓄在市场定位上的偏差,业务超常增长中隐含的问题,监管工作难度大,以及制度上的缺陷,改革措施从近期来看主要是加强对邮政储蓄业务的监管,适当下调邮政储蓄存放中央银行的利率,中远期则要改革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或将邮政储蓄从邮政部门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3.
屈波  余佑学 《西部金融》2007,(10):54-55
国务院批准的邮政储蓄改革方案要求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账核算,独立经营,并按照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成立了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有邮政金融业务划归邮政储蓄银行管理,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管理,邮政储蓄业务即将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为适应邮政储蓄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人行安康中支及早对邮政储蓄资金"反哺"农村的障碍因素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储蓄业务迅速发展,巳成为我国金融业中的一支不可忽视力量。邮政储蓄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高息揽储、汇转储、公款私存、乱拉存款、乱设机构等违规行为,必须改革邮政储蓄机构管理体制、取消利率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和强化金融监管,保证邮政储蓄机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邮政储蓄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分析其内外在优劣势,发现在其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邮政储蓄改革必须与邮政体制改革联动进行,把邮政储蓄从一个单纯的揽储机构改制成邮政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的标准来组建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定位在为"三农服务",尽快开展在农村地区经营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相关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并保持在网络方面的优势,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品种,形成自身特色,提升人员水平和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6.
浅议中国邮政储蓄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邮政储蓄经过10多年的发展,存款余额已经处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之后,位居第5,地位由附属业务上升为邮政的主营业务,其利润占邮政收益的1/3强……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利率倾斜政策、客观的金融环境、监管乏力等特殊的原因。当然,邮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宏现金融政策还是有一定的负作用,那么邮政储蓄该何去何从:是取消,还是保留?这就需要比较做出选择,并针对其缺陷进行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邮政储蓄业务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业中的一支不可忽视力量.邮政储蓄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高息揽储、汇转储、公款私存、乱拉存款、乱设机构等违规行为,必须改革邮政储蓄机构管理体制、取消利率优惠政策、加强内部管理和强化金融监管,保证邮政储蓄机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8.
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强化宏观调控和推进邮政部门业务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邮政储蓄政策的调整,新、老邮政储蓄转存款划断前后变化较大,邮政储蓄存款迅猛增长的势头开始减缓,增长幅度、转存款余额均呈下降态势,邮储收益缩小,经营压力增大,汇总资金的投向开始呈现多元化.为此,提出改进邮政储蓄业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体制性风险突出 3月21日,中国邮储银行成立,但省以下邮政储蓄机制改革还不明朗,特别是在基层,业务缺乏独立性,邮政储汇局的非法人机构导致邮政、邮储、信贷业务交叉现象普遍,往往"一个柜台办理三项业务"、"一个柜员经办三项业务",基层邮政储蓄网点人员混岗严重、人员更换频繁,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及专业化管理,不利于邮储业务及小额质押信贷业务的开展,容易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和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邮政储蓄业务的历史沿堇我国邮政储蓄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的西方各国出于对邮政业的大力扶持而陆续开办了邮政储蓄金业务。为了效仿他国开办邮储业务的成功之道,清政府于1910年派遣冯农等十几位留学生赴欧洲奥地利游学,让他们系统地学习邮政管理及邮政储蓄金业务。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如各地币制不统一、银元成色各不相同、政府财力囊中羞涩等,  相似文献   

11.
日本邮政储蓄、邮政保险规模相当大,拥有350万亿日元资产,持有日本国债余额四分之一左右.日本政府将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邮政民营化改革.过渡期内,首先将日本邮政公社现有的邮递业务、邮政储蓄、邮政保险三大业务改造成国家100%控股的邮政事业公司、窗口网络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保险公司.然后,国家逐步减持股份,到2017年10月过渡期结束时,国家所持有的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保险公司的股份将全部出售,完全民营化.考虑到邮政事业仍需国家控制,邮政事业公司和窗口网络公司仍由国家控股三分之一以上.日本邮政改革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积极推进邮储银行成立和民营化;二是要通盘考虑国家邮政事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邮政部门抓住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并向大中城市战略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线长面广优势,在积聚大量闲散资金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自身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但邮政部门在加强存款组织工作、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了一些与金融法律法规相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正常秩序,已引起各级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延安市邮政储蓄业务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增长根源及引发的监管问题,以求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列 《西部金融》2002,(9):45-46
人民银行洋县支行负责对洋县、佛坪两个县的邮政储蓄机构实施监管.近几年来,依靠人民银行的支持,洋、佛两县的邮政储蓄业务得到了一定发展,随之也出现一些问题.去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对邮政储蓄及相关业务的检查力度,特别是今年五至六月实施的专项检查,其范围已扩大到邮储机构的内部财务.随着介入程度的加深,暴露出邮政储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对洋、佛两县邮储业务调查情况,汇集邮政储蓄、汇兑业务以及现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早期的银行持股公司,是商业银行为了突破法律对其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的限制而进行的金融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变迁过程,对于当前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应在既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利用各类法律法规未加严格限制的活动领域进行突破,谋求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广泛的业务领域进行合作和渗透,拓展比单一化经营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同时,将构建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商业银行实践混业经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有在制度、道德、网络、授权、稽查和管理方面的风险点,因此必须防范:构筑员工思想道德防线,严格考核把好业务关,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强化集中稽核制度,坚持核查制度,确保监管到位。  相似文献   

16.
存单质押贷款开辟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新渠道,增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提高了邮政储蓄机构的盈利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是邮政储蓄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重要探索.制约邮政储蓄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的主要问题是:业务开办范围狭窄,质押方式单一,信贷业务品种单一.改进建议是:扩大业务覆盖范围,适当浮动邮政储蓄质押贷款利率,扩大基层网点信贷员的质押贷款审批权,充分发挥邮储政蓄质押贷款功能,开发部分抵押和无抵押信贷产品,改善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王燕 《西部金融》2002,(11):35-36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邮政储蓄部门抓住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网点收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线长面广、营业时间长等优势,邮政储蓄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和田地区2001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30932万元,较年初增加7487万元,增长31.92%,而同期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幅度仪为12.58%.在邮政储蓄业务超常增长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客观剖析其成因,并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邮政金融和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服务三农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充分利用、发挥邮政金融的优势,辅以必要的政策扶持,以保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是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完善我国农村地区邮政金融服务,要避免认识误区,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组建邮政金融集团,尽快出台《邮政储蓄法》,同时,邮政金融也可以在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反洗钱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贾宗武  陈爱玲 《新智慧》2004,(5B):28-28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中国会计市场的卖方主体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国家实行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拓展业务受到严格的限制。随着中国加入WTO,阻碍境外事务所进入国内会计市场的壁垒将不复存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评级体系的现状是行业监管制度存在空白、市场准入及资格认证制度缺乏、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行业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建立评级行业及从业人员认证制度,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与中立地位,切实割裂评级费用与评定等级间的联系,构建符合国情的信用评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