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开始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给世界会展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展览应运而生,并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章对网络展览相对于传统实物展览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络展览的六大优势:市场覆盖优势、成本控制优势、高效率优势、增值服务优势、信息贮存优势和危机应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展览标准化与会展业国际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机制。全球化背景下,展览业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对于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多领域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展览标准化在提升展览品质、促进行业规范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展览标准化和会展业国际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展览标准化对会展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包括提升展览质量与服务、推动国际市场准入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同时,文章还分析了会展业国际化对展览标准化的影响,强调展览标准化在全球市场整合中的催化剂作用。本文旨在为展览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以期促进国际会展交流与合作的深化与拓展,为全球会展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新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展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发展优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我们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有每年近10%GDP的高速增长,有越来越完备的展览硬件设施,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力资本,更有一批自主培养的会展项目基础,这些为会展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4.
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国内重复办展,片面追求数量效益的观点阻碍了此行业的健康发展。要想使中国会展业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名展,走品牌展览是一种必然趋势。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打造中国的品牌展览,即:按专业办展、设置精品馆、与参展商共同开辟精品展览、政府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会展业发展动态看我国会展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发达国家的会展业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无论是在行业管理、展馆经营、展会组织方面,还是在市场拓展、品牌扩张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在积极借鉴国际会展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明确政府定位,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整合会展资源,大力开展网络展览,实现实物展览和网络展览的相互补充,同时进行展览营销创新,增强展会国际化程度,促进贸易展和消费展协同发展,顺应国际会展业专业化、网络化、集团化的趋势,促进我国会展业快速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包晗 《市场周刊》2020,(18):0137-0137
“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文化交流的会展业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带动了文物藏品境外展览物流的发展。由于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与国际标准尚有差距,文物藏品境外展览的物流过程仍存在不足。针对目前我国文物藏品境外展览物流所存在的运营专业化程度低、运输过程具有高风险、缺乏高科技设备支持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今后我国文物境外展览的物流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展览活动协会(EEAA)是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会展活动的顶级组织,代表了会展业的方方面面。EEAA的会员来自各个领域,包括会展场地方,会展组办方。EEAA还未参展商提供产品和服务。在EEAA的网站上,可以查看业界,尤其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展览界的最新动态。另外,网站还提供场地,组办方以及供应方的各类信息,方便查询,...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展览活动协会(EEAA)是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会展活动的顶级组织,代表了会展业的方方面面。EEAA的会员来自各个领域,包括会展场地方,会展组办方。EEAA还未参展商提供产品和服务。在EEAA的网站上,可以查看业界,尤其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展览界的最新动态。另外,网站还提供场地,组办方以及供应方的各类信息,方便查询,寻找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9.
合肥市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全国会展新锐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各种会议和展览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由此产生了众多商机和经济效益,会展业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产业。本文对合肥市发展会展业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合肥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进出口经理人》2009,(7):86-88
毋庸置疑,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它以众多知名的会展品牌享誉世界,且百余年来长盛不衰。然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来袭,德国会展业也难能幸免,一些大展的参展企业和观众数量也出现明显下降。本刊记者走访了几家德国知名的展览公司,为您展示危机下,德国展会的真实现状,以期让中国出展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参加海外展览。 本期将承接上期话题,对赴德参展的国内企业现状、展会采购商变化特点和企业如何利用展览获得危机后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进出口经理人》2009,(6):I0002-I0004
毋庸置疑,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它以众多知名的会展品牌享誉世界,且百余年来长盛不衰。然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来袭,德国会展业也难能幸免,一些德国大展的参展企业和观众数量也出现明显下降。本刊记者走访了几家德国知名的展览公司,为您展示危机下,德国展会的真实现状,以期给中国出展企业如何精打细算,更有效地参加海外展览以帮助与启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和展览市场的日趋成熟,人们对展览材料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希望所用材料能够快速拆装、重复使用,尽可能地提高材料的使用频次,降低参展成本,减少材料浪费,也希望能有这样的展具厂家进行战略合作。作为铝合金展览器材生产的常州灵  相似文献   

13.
庾为  刘梦迪 《江苏商论》2010,(11):44-46
传统会展和网络展览的融合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商务公司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成为这种发展模式最好的实施者。"线上+线下"会展模式在我国首现于2008年,有望成为会展产业结构中的一种新型模式。本文对这种新模式的实施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该新模式的对策建议,希望对初涉会展业的电子商务公司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据悉,慧聪网从去年开始就将展会开到了线上;今年七月,阿里巴巴与汉诺威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近日,沱沱网也展开了线下会展业务……一时间,B2B(企业对企业)门户网站和会展业的合作成为业界关注的一大焦点。究竟是会展业要进入网络时代,还是电子商务要进入会展时代?实体展会与B2B电子商务网站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带着一系列疑问,本刊特邀三位业内嘉宾共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展览现场服务是会展产品的核心,展场服务质量是会展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展场服务质量归根结底主要通过会展产品供给者服务于会展产品需求者这一过程来实现。换言之,从会展产品服务的视角来看,展场服务质量是一种参展商和观众等会展产品需求者感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在中国会展业的大事记上,武汉好博展览与英国塔苏斯公司的这段中西合璧的"跨国婚姻"是不能不提的一笔。两家公司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拍拖",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于2008年3月签署并购协议,2008年6月合资公司正式开始运营,标志着外资展览巨头打响了中部并购第一枪。也为中国民营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对此,在新年第一期,本刊对话好博塔苏斯展览公司董事长王曲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调查显示,进入21世纪,中国会展业搭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已经确定了世界会展大国的地位,并正向会展强国目标挺进。包括德国、美国等世界前10名的国际展览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涉足中国市场,中国的展览馆数量和规模均名列世界前茅。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内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其中,会展业发展首次被列入服务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会展展览场次、展览面积、参会人数年均增长15%,到2015年,会展业将实现收入7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会展场馆是会展业的基础设施,指的是建成后专门用作展览空间的展览中心、展场展馆,或部分用作展览空间的会议中心、文体场馆、艺术馆、博物馆等。会展场馆主要用于展览,此外还可用于会议、节庆、赛事、演出等大型活动。作为会展业的硬件基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会展业的规模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张聿铭 《中国广告》2005,(8):140-141
作为中国经济贸易中心的上海,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会展业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把规范会展业放在突出位置。今年三月,上海市政府还颁布了《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并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明确了上海展览业统筹规划协调的管理体制和以展览主办单位为主体的责任制度、增强展览信息的透明度、限制政府部门和机构办展、加强对展览活动的市场监管、完善办展活动中的有关治理机制.建立展览项目审查的协调机制,而且还引导行业组织、展览主办单位、场馆等发挥自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