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泽慧 《企业导报》2011,(20):153-154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有效的仲裁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并排除法院管辖。但是在实践中,当事人订立的仲裁协议常常发生歧义或约定不明。为了避免或解决这些语言上的问题,应尽可能采用示范文本,熟悉相关法律,并于争议发生后积极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2.
郭守杰 《财会月刊》2013,(8):113-115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1)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2)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相似文献   

3.
15、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是否可以作为权属登记的确权依据?仲裁和调解、诉讼一样,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产生纠纷的各方当事人根据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签订的协议,将争议事项交由仲裁委员会进行裁决,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我国于1994年公布了《仲裁法》,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将纠纷事项交由哪一家仲裁委员会处理由当事人自己协商确定。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申请设立仲裁庭进行仲裁,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将制作调解书或根据协议结果制作裁决书;对调解不成的,由仲裁庭…  相似文献   

4.
强制拆迁是指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不履行生效搬迁安置协议中规定的搬迁义务时,由拆迁人通过仲裁、诉讼或向行政机关申请裁决的方式,使拆迁行为获得法律上的强制效力,迫使被拆迁人履行搬迁义务的活动。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的,拆迁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是“先裁后审”模式,即在发生劳动争议后,未能和解,并且当事人不愿申请基层调解机构调解或基层调解机构调解不成的,须先经劳动仲裁机构仲裁,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无须当事人事先达成仲裁协议,一方申请即可启动仲裁程序,另一方则被动强制地参加仲裁。  相似文献   

6.
李刚 《财会月刊》2012,(7):65-71
正一、单项选择题1.甲、乙因买卖货物发生合同纠纷,甲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法院首次开庭前,乙提出双方签有仲裁协议,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对该案件的下列处理方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仲裁协议有效,法院驳回甲的起诉B.仲裁协议无效,法院继续审理C.由甲、乙协商确定纠纷的解决方式D.视为甲、乙已放弃仲裁协议,法院继续审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我们仲裁协议认定机构的有关规定和实践,比较国际仲裁协议的认定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商事仲裁协议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仲裁作为诉讼外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作用.本文从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原则,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程序,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仲裁在民商事领域是重要的解决纠纷途径之一,因其具有高效、便捷、保密的特点,使其在商事领域备受欢迎。而仲裁协议作为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协商、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提交仲裁的书面文件,是申请仲裁的必备要件,更是仲裁法律制度的基石,在仲裁程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在法律实务中常常会由于仲裁协议无效而导致仲裁无效。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形也是多种多样,基于此,本文拟对仲裁协议在法律实务中被认定无效的相关情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因未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而引发的工伤补偿争议案频发,已成为劳动争议中数量最多、及时处理最难的案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处理劳动争议途径不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职能虚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具体经办人陷入难以操作的尴尬境地。未经仲裁机构的调解是否有法律效力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工伤补偿争议绝大多数发生在未参保的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后,除了通过劳动仲裁调解或裁决外,一般还借助三种途径处理,而对这三种未经劳动仲裁调解或裁决达成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引起的争议颇多。一是企业自行调解。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商事仲裁的日益复杂化发展,仲裁第三人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是否应突破仲裁协议的效力进入仲裁程序中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本文首先结合仲裁自身的特性以及仲裁第三人与民事诉讼第三人的比较分析对仲裁第三人作出界定;并阐述了学界正反两方争议所涉及的理论问题;本文认为应该设立第三人制度,但须加以严格的限制,从而有助于纠纷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2.
诉讼是保护消费者最有力、解决纠纷最有效的方式。当产品致人损害时,消费者可直接向产品责任者索赔或根据与之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还可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  相似文献   

13.
产品质量纠纷是指因产品质量而引起的有关当事人之间的争执,包括经济合同中的质量纠纷,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引起行政机关处理的争议等。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产品质量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四种,即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协商是指由被害人和侵害人根据法律规定自行商量解决,通常当事人之间要达成书面协议和口头协议。调解是指企业主管部门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居中调解,依照法律规定合理解决纠纷,保护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仲裁是指经济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申请,以…  相似文献   

14.
仲裁制度待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通消费纠纷的仲裁途径,既是完善仲裁制度的需要,也是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仲裁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事先或者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处理消费争议的仲裁员应当符合法定的仲裁员任职条件,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修养和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改进开庭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一、双方当事人通过民政部门协议离婚,在离婚协议上已明确了夫妻共同房产归一方所有,现该方当事人持民政部门认可的离婚协议到登记机构办理房产登记,是否还需另一方到场?我国实行不动产登记制度,依照合同协议等方式取得房屋等不动产物权的,需要合同协议双方当事人完成登记后,房屋所有权才能发生变动。民政部门离婚协议上虽已明确了夫妻共同房产归一方所有,但此时房产所有权还没有发生变动,仍属夫妻共同财产,只有双方当事人根据此协议到房管部门完成转移登记后,房屋所有权才归一方所有。因此,需双方到场。通常情况下,双方共同申请是原则,单方申请是例外,而单方申请一般都是申请一方在申请之前已取得房屋的所有权等物权。比如房屋修建,在修建事实行为完毕时即取得房屋所有权;因确权判决或仲裁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在确权判决或仲裁生效时即取得房屋所有权;因继承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在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即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这些情况仅需已取得权利的人单方申请即可。  相似文献   

16.
春节过后,许多农民工又要外出打工了,找工作一定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否则,当出现纠纷后,往往劳动者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然而,一些求职者因为粗心大意、缺少经验或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对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合同约定不清楚,从而掉进了合同陷阱。   目前,常见的违反劳动法的陷阱主要有:   “口头协议”。用工者只是与劳动者订个口头协议,没有按《劳动法》的规定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当发生纠纷申请仲裁或打官司时,陷入“口说无凭”的陷阱中。   “空白合同”。虽然合同书是劳动部门颁发的规范文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买房热带动了装修热,而随着家庭装修业的火爆,装修质量投拆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家庭装修业属于新兴行业,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有相当一批消费者受到了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惟有依靠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如果您对装修质量不满意,同装饰公司又无法达成共识,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纠纷:(2)消费者请求“质监部门或消协”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但必须注意:一般情况下,如提请了仲裁,便…  相似文献   

18.
争议的解决     
在买卖过程中,争议是常见的,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争议如何解决呢?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种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王磊  熊新平 《企业经济》2002,(12):175-176
一般而言,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仲裁申请 争议双方当事人中的一方,根据仲裁协议向有关仲裁机构提交仲裁申请书,是通过国际商事仲裁解决争议的第一步,也是一项必要的法律手续.提交仲裁申请的一方当事人称申请人,另一方称被申请人.关于仲裁申请书的内容,各常设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及各国仲裁法的规定大体一致,即主要包括:申请人及被申请人的全称、地址;提交仲裁的事项及其所依据的仲裁协议;申请人的要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指定的仲裁员人数和人选等.  相似文献   

20.
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运行、磨炼而制定一定的规则,规则的价值便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发展。与其说是人在制定规则,倒不如说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有序化、快速化、可持续化的运行而倒逼法律人士来寻求规则的庇护。现今,国际商事的迅速崛起,仲裁规则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应用,用以解决快速发展的国际商事进程中不可避免衍生出的矛盾。而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是保证争议矛盾能否被使用仲裁程序解决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互关系中的牵连债务仲裁协议是否应该被认为是有效的仲裁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