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争鸣之窗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具有 普遍性吗? 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过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各民族的发展固然有各自的特性,但又有鲜明的共性,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问题,应当以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五形态”理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性,存在逻辑困境.其实,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本质上属于抽象共性的归纳,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仅限于“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下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一般性逻辑规定,并不否定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才是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的理论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创新发展,开辟了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自信恰恰源于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徐璐 《改革与开放》2014,(16):28-29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经典表述,它们相辅相成,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找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地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认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和优于资本主义的这一现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以看出,社会是一个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整体。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我们如今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以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指导,使得各要素在这种动态过程中,实现平衡有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意蕴不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反映,更是对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充满着理论创新的睿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如下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价值: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彰显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许卫中 《黑河学刊》2010,(12):173-17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底蕴,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时代、实践回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与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主义文明研究存在的若干论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在关于社会主义文明理论的发展轨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包含的形态,社会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分歧较大。深化对社会主义文明的研究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问题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重大突破,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社会主义本质。从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到社会和谐,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和谐社会”明确指出了共同富裕时的社会形态,“和谐社会”中的发展观具有更广阔的内涵,“和谐社会”比共同富裕具有更加直接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必然性而发展变化着,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成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人学思想以及社会有机体理论。其中,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生产力理论和社会矛盾理论,人学思想中的人的属性与价值理论、群众史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中的实践原则、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等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目标指引。  相似文献   

12.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所有制形态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但它的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发展状况,仍然停留在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并没有随着所有制的变更而跨越资本主义所处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把现代化研究范式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结合起来,在世界现代化框架下,分析辛亥革命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肯定了辛亥革命推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历史意义,分析了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认为只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实现社会形态的转变,才能实现工业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列宁为开创东方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所作的理论贡献 列宁在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问题上所作的突出贡献是,一方面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调只有在资本主义强有力的冲击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反动的专制统治才可能崩溃瓦解;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完全照搬马克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得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原则,没有把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机械地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固定模式,而是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①.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国国情的历史的、辩证的把握,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些成果对于东方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民族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斯大林被确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家,他制定的民族政策,被奉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可是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思想的认真研究和对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思考,不难发现,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存在着原则错误和严重的问题,他把民族理论概念作了极端化和片面性的解释,否认民族是以种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否认民族精神的存在,认为民族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这就导致了他在建立苏联和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时滑到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立场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核心范畴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与本质内容的反映,理论主线是能够反映学科基本精神的基本理论线索。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主线对于整体、系统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即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及其形态,既为生产的发展阶段所制约,又以与以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所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分别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标记。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和晚期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迄今为止,在我们出版的通史和断代史中,却极少提及和阐述生活方式这一范畴,当然,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因此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我国面临时一项重要任务。理论界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生活方式作横断面的剖析,而且应把生活方式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作纵深探索。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生活方式是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而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西藏的具体运用.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寻的结果.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是辩证的发展战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战略,是尊重:规律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不认同在他之前的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而使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哈贝马斯则认为,由这种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产生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需要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