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头"即对头,欲除之而后快,岂能"培"之、"养"之?其实,从事物相互转化关系来看,只要善于把握,"刺头"就会成为朋友.特别是从经营的角度看,有个"刺头"唱唱反调、挑挑毛病也并非就是坏事.  相似文献   

2.
“刺头”面面观在每个企业中,总存在一部分难以管理的员工,俗称“刺头”。如何解决与刺头之间的矛盾,处理与下属中刺头的关系,对于管理者是个挑战。要想搞定刺头,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类型的刺头吧。  相似文献   

3.
<正>一夜之间,“千禧一代”就走进了办公区成为了我们的同事,甚至有些领导突然发现,自己和他们的父母就是同龄人。被称为“后浪”的“00后”虽然已经被贴上了“刺头”的标签,号称是“史上最难管理的一代人”。但也许他们的到来,真的能为传统的职场文化带来一波清冽又不失辛辣的气息。至少在面对公司某些管理制度以及和领导的沟通上,“00后”确实容易不按常理出牌。  相似文献   

4.
卫生务件明显不合格的食品作坊,在沈阳市区浑河两岸“遍地开花”。但它们都有卫生许可证,还能顺利通过年检,知情者透露说,“卫生许可是一开始办的,以后到了年检的时候,交钱就扣戳。只要有了卫生许可就有了工商执照,卫生上的毛病就没人找了”。  相似文献   

5.
《财会通讯》2007,(B12):34-34
不少父母提到:“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每个人也都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是非观去做事。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多少人在做一件事情前会认真地问一个“为什么”、“这件事对不对”、“该不该去做”;单位里偶尔碰上一个特别“较真”的人,同事还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可笑,领导则可能把他当“刺头”,甚至让他坐“冷板凳”。大部分人不愿意“问是非”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企业里,也许会有这样的人物:他们极其聪明,好动,有着鲜明的个性,不愿拘泥于形式,在奇思妙想方面有着上佳表现.而且有时会出其不意“兴风作浪”一次.让众人嗤之以鼻:“哼,耍什么小聪明啊.不就是有这点能耐嘛”,或为之捏一把汗:“某某某,小心啦.别让领导炒你鱿鱼了”之类。他们大多是团队里的“不安定分子”,或是违反纪律,煽动某种情绪的倡导.他们常被称为“刺头”。  相似文献   

8.
唐凯林 《英才》2004,(7):68-68
“浙江商人就是一个纯粹的‘商’,江苏商人偏要讲化,喜欢做‘儒商’,钱挣到一定程度就不一心经商了,想着回去修祠堂,想着政治。我身上就有江苏商人的毛病,我总是提醒自己是个商人,不能做什么儒商,儒商就表示快完了。”  相似文献   

9.
“狗官”,“狗官”,罢他的“官”———“刘振玉现象”留给人们的思考明,出问题的秘书,多是思想意识有毛病的人。而思想意识问题,不是经过几次接触就能判断清楚的,必须到他工作过的单位和与他相处时间较长的同志中去考察,才能作出判断。(一凡)微音在11月25日...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司机朋友向我倒苦经:“汽车坏了不敢修。越修毛病越多,越修毛病越大。有一次车轮胎要充气,可维修站说轮胎快不行了,该换了。可我跑了半年都没坏。”的确,汽车维修着实“毛病”不少。最近,中国汽车检测技术中心北京研究所,作了一次试验。他们在小车上设置了一个小故障,来到广州广东保得汽车维修中心,让其维修。一个自称“高级技工”的修理工花了一个多小时,把驾驶座都拆了,都没查到故障在哪里。原来那个“高级技工”根本没考级,是个“门外汉。”接着他们又开车来到广州本田汽车保修店。修理工找到线路的故障,却又违章将…  相似文献   

11.
“一条线”“一个孔”价值感言□杨东鲁窃以为,正确的价值观与这个价值观产生的价值成正比。这里有两个例子:其一,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了毛病,可怎么也找不到毛病在哪儿,只好请物理学家斯坦门茨帮助。斯坦门茨检查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上画了条线说...  相似文献   

12.
健力宝想通过“第5季”打个翻身仗。但是,其产品自亮相后就引起业内外一片嘘声。“第5季”毛病到底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有政策加工资,告知某事业单位的退休朋友,谁知他反应十分冷淡:“不要指望,加到手才算数”。原来,这位老兄曾为退休金少发而多次找领导反映,屡遭呵斥,最后虽按政策补齐,却被当作“刺头”。时间一长,他对“政策”已经毫无信心,不抱希望。无独有偶,笔者的另一位朋友曾按领导要求和承诺完成了任务后,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不承认他的付出,使这位友人十分寒心。  相似文献   

14.
洛南 《陕西审计》1997,(6):25-25
“企业核算出毛病,审计就是好医生”这是某厂一位厂长在审计结束时,对审计人员说的一句心里话。某厂在审计前企业经营情况不佳,财务报表反映亏损一点九万元,且欠息、欠税,仅欠发职工工资就达三十点五万元。  相似文献   

15.
“厂务公开”有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给职工“知情权”。不仅要求公开结果,而且要求公开过程,要让职工对实现结果的每一个程序有所了解。 “知情权”实际就是公民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什么企业干群之间常常发生隔阂?就在于缺少及时的厂务公开活动。有个在企业当“一把手”的朋友叹苦经:“我为这个厂,求爷爷告奶奶,几次胃出血,可偏偏职工不领情,说我什么‘一手遮天’,真是冤呐!” 有这种冤气的又何止这位仁兄!而他们的毛病就出在不让职工“知情”!国家明文规定,出售国有小企业,应充分“征求有关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意见…  相似文献   

16.
叶春华 《乡镇论坛》2008,(15):10-10
跟着父母回老家,去看望爷爷和奶奶,一路上蝉声喧闹。 老家的大门上刷的枣红漆有点剥落,在门上用粉笔写着歪歪扭扭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我母亲扛着拐杖下车,因为她在年轻时得了毛病,腿就瘸了。我搀扶着她一进家门,听到急匆匆走在前头的父亲连声高喊:“娘,娘!”一声高过一声。连喊几声不见有动静,就听到父亲叉喊:“爹,爹,家里没有人啊?”  相似文献   

17.
“凭什么?”,经常说这话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个“刺头”、“二愣子”、“不谙事理的人”、“纠缠不清的人”。但在我看来喜欢讲“凭什么?”、经常问“凭什么?”、时常想“凭什么?”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性思维。甚至说绝对一些,企业经常讲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如果缺少一些“凭什么?”的精神,估计也很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49岁的侯忠先是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供销社生产部职工。一年多来,他一看到红辣椒就头懵,这是两年前帮助当地农民发展“订单辣椒”时落下的毛病。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减法     
一个人如果剔除自身的错误和毛病就会走近完美,企业亦如此,即一个企业减去某些缺点和不足,也会不断走向成功。但是,一些企业往往失败于可预测、预防的错误,其原因就是首先在思想意识中轻视“减法”,从而导致企业不是主动地减掉错误,而是被动地“享受”错误。比如,某公司创业伊始,凭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就“火”起来了,过快的成功使经营者头脑发热,盲目扩张、战略冒进,误入了一些不熟悉的“战区”,结果由盛急衰。无独有偶,另一公司是国有企业,年已40,长期的计划经济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当企业面临转轨变型之时,却前怕狼后…  相似文献   

20.
朱荣章 《乡镇论坛》2008,(36):31-31
在生意场上“混”的人,都知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理儿,不喜欢别人挑自己的毛病,更不喜欢自己把自己的丑亮给别人看。实际上,在营销活动中采用适当揭丑的方法,也不失为一营销高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