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中部崛起是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而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安徽居于中部六省的中心地带,合肥又居于安徽中部并毗邻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因而努力将其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战略,事关安徽崛起和中部地区崛起.而该战略命题的破解可从市群相承、政市协调、群带相容和城乡统筹等四个维度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河南工业发展十分迅猛,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均处领先地位。河南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迅速崛起为新兴工业大省。跳出湖北看湖北,学习、借鉴河南的经验,对推动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中部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之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而作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策略。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的节点区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又是国家运输网络的中心区域,但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期国家支持中部六省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中部六省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步伐,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独特优势。本刊特编发了记者采写的一组有关河南省三个地区如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的文章,以表示我们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杨禧 《中国经贸》2012,(6):97-97
从安徽实际出发,分析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下安徽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期国家支持中部六省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中部六省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步伐,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独特优势。本刊特编发了记者采写的一组有关河南省三个地区如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的文章,以表示我们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期国家支持中部六省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中部六省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步伐,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独特优势。本刊特编发了记者采写的一组有关河南省三个地区如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的文章,以表示我们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文章从城市化的角度对中部崛起进行了探讨。通过市场需求、社会分工、城市效应和创新等渠道,城市化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对城市群、增长极培育、小城镇建设、城乡统筹等问题加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税收优惠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时期,税收优惠同样要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肖良 《特区经济》2007,(12):190-191
"中部崛起"的政策内涵和战略意义不仅仅强调板块发展的整体性,更注重区域内部及外部各因素的优势发展和协调发展。中部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表明,加快安徽发展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在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下,依据本省实际,安徽应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中,乘势而上,实现自身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继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四省提出“城市圈”方案之后,中部省份第五个“城市圈”规划面世—城市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演绎了一场城市群大战。分属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的“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四大城市群,已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继中部六省的四个城市群诞生之后,现在江西省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群规划。在2006年12月中旬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是‘东~西’。”山西人自嘲地说:“既不属于东部,也不属于西部。”不仅是山西人这么说,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的人都经常带着这种酸溜溜的口气嘲讽自己,他们羡慕“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向往“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繁荣,自怨自艾“生不逢地”。位居中国版图中心的中部六省并没有翩翩起舞于中国经济的中央舞台。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就如同一位不卑不亢的慢跑运动员的运动轨迹一般,记录下了一条低速爬坡的中部发展曲线。不过,现在他们可以把“东西”“扔掉”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部署行政监察工作。2006年1月19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薄熙来部长为今年的工作勾画出一个轮廓分明的框架,推出“万商西进”、“品牌万里行”、“双百工程”、“东桑西移”等一系列新举措。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正所谓“中原定,天下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中部崛起的春天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尝试着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展示中部六省的丰姿,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部、支持中部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隆定海 《特区经济》2006,211(8):189-191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崛起工作,这说明了改变中部六省当前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此前,中部地区面临着东部高速发展、西部提速发展、东北强力振兴、“中部凹陷”的巨大现实压力。导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很多,而中部地区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方面的落后是一个主要因素。中部地区要崛起,必须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东部、西部和东北三大区域政策的挤压下,中部地区陷入了一个国家区域政策的“塌陷区”。在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被列为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日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安徽主持召开“中部崛起”商务工作座谈会时.明确表示.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在封闭的环境中求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态良好,为社会建设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使得许多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随着"沿海率先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逐渐落实,从中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使得中部崛起的战略也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同时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将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需要研究人员针对中部地区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正是因为中部崛起战略地落实对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中部崛起战略理论基础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中部崛起战略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的案例,对中部崛起战略理论基础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旁观     
安徽有过徽商的辉煌历史,但历史是先辈的;中部崛起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安徽靠什么来实现。撇开安徽不到位的现代化工业不说,一个农业大省在农业现代化上有什么拿得出的"招"?新的省委书记上任,会带来新思路吗?"制度贫困"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东向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瑜  何新敏  钱士茹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6-18
安徽作为承接长三角地区经济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地带,在中部崛起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安徽东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制定高效能、高素质、高潜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体系.文章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不是‘东~西’。”山西人自嘲地说:“既不属于东部,也不属于西部。”不仅是山西人这么说,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的人都经常带着这种酸溜溜的口气嘲讽自己,他们羡慕“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向往“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繁荣,自怨自艾“生不逢地”。位居中国版图中心的中部六省并没有翩翩起舞于中国经济的中央舞台。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就如同一位不卑不亢的慢跑运动员的运动轨迹一般,记录下了一条低速爬坡的中部发展曲线。不过,现在他们可以把“东西”“扔掉”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部署行政监察工作。2006年1月19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薄熙来部长为今年的工作勾画出一个轮廓分明的框架,推出“万商西进”、“品牌万里行”、“双百工程”、“东桑西移”等一系列新举措。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正所谓“中原定,天下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中部崛起的春天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尝试着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展示中部六省的丰姿,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部、支持中部建设!  相似文献   

19.
楚天容万商     
“我们不是‘东~西’。”山西人自嘲地说:“既不属于东部,也不属于西部。”不仅是山西人这么说,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的人都经常带着这种酸溜溜的口气嘲讽自己,他们羡慕“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向往“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繁荣,自怨自艾“生不逢地”。位居中国版图中心的中部六省并没有翩翩起舞于中国经济的中央舞台。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就如同一位不卑不亢的慢跑运动员的运动轨迹一般,记录下了一条低速爬坡的中部发展曲线。不过,现在他们可以把“东西”“扔掉”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部署行政监察工作。2006年1月19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薄熙来部长为今年的工作勾画出一个轮廓分明的框架,推出“万商西进”、“品牌万里行”、“双百工程”、“东桑西移”等一系列新举措。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正所谓“中原定,天下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中部崛起的春天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尝试着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展示中部六省的丰姿,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部、支持中部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不是‘东~西’。”山西人自嘲地说:“既不属于东部,也不属于西部。”不仅是山西人这么说,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的人都经常带着这种酸溜溜的口气嘲讽自己,他们羡慕“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向往“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繁荣,自怨自艾“生不逢地”。位居中国版图中心的中部六省并没有翩翩起舞于中国经济的中央舞台。在长期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就如同一位不卑不亢的慢跑运动员的运动轨迹一般,记录下了一条低速爬坡的中部发展曲线。不过,现在他们可以把“东西”“扔掉”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部署行政监察工作。2006年1月19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薄熙来部长为今年的工作勾画出一个轮廓分明的框架,推出“万商西进”、“品牌万里行”、“双百工程”、“东桑西移”等一系列新举措。没有中部地区的发展,就不能真正实现地区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就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正所谓“中原定,天下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中部崛起的春天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尝试着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展示中部六省的丰姿,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部、支持中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