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王玉 《黑河学刊》2014,(6):24-25,27
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是地方法治的价值观念意蕴和价值理想担当,在整体上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共同属性,地方法治文化是推进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从经济、政治、法制等各个层面考虑,在我国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对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制度性构想。  相似文献   

2.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威海市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围绕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政府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民主法治置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首位,是对于民主法治价值与功能的科学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谐社会的涵义,正确处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构建社会和谐,首先必须建立理性的法治.无法治,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就无法实现国家民主,无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无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宽容主要是指对异己的事物、人或异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采取尊重与包容的行为心理或方式,宽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仍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契合的,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核心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其关键是摆正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法治政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目标,它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求,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正确解读法治政府的涵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必要前提。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应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是宪政背景下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和谐社会与法治密不可分。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一贯强调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场合,从不同层面阐释了以和谐法治为核心的法治思想。胡锦涛法治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逐步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清理我们头脑中陈旧的法律意识,更新法律理念,以全新的法律理念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建设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以公平公正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司法人员的司法伦理道德建设,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平台。加强司法伦理道德建设,只有坚持公正、人性、平等、理性等原则,才能使司法人员真正以人为本,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树立公平正义、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础和保障的社会,因此建构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在内在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从法哲学的视角去发掘蕴含在法背后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廓清以人为本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法哲学内涵,通过对法治、立法、司法和执法观念的培养,重塑新时期我国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里的两个“紧密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明,二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对党的十五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它把思想道德建设第一次提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不仅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明建设,而且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吴从环 《乡镇经济》2011,2(1):77-82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从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观之,它包括法的建设、政府自律和社会守法这样依次递进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法的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自律是动力和保障,社会守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杨杰 《特区经济》2007,(5):240-242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目标和任务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表明,十六大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主张已进一步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了。本文提出和谐社会需要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和谐社会需要着力培育“人本法治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经济以法治为保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经济为人民、发展经济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3.
梁涛 《乡镇经济》2010,1(3):69-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民主意识还不够高、程序操作不够规范、法治意识普遍不强、经济管理不够民主等。究其原因,无疑是错综复杂的,而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主要有消极"亚文化"沉渣泛起、乡民"原子化"意识抬头、乡村封建伦理的流毒和影响、村民骨子里的自卑心理等因素的存在和交织。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切实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努力发展乡村教育和福利事业,挖掘、汲取乡村习俗精华,适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积极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刘华 《特区经济》2009,(12):140-142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却日益严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现阶段应正视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了解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弊端,认识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完善我国的公平分配的制度及其政策,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将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中国经济也将在调整、振兴和改革之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发展新的上升周期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新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同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将前所未有。因此,本文在对“十二五”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这对科学编制新疆“十二五”规划,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重点,加强法制建设是关键,转变政府职能是保证。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管理过程,更是一个观念转变、服务方式转变的过程。政府自身的行政障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最大的阻碍。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和公共管理学的探究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行政障碍进行了梳理,这有助于我们明确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缺失和不足,明确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弥补和谐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国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历史机遇中的特殊性别诉求,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战略举措。我国现行的行政法体系无论是从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来看,都存在与服务型政府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学批判理论。它以制度批判为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阐明了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最终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生态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蔓延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詹姆斯·奥康纳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既要重视全球性视角与地方性视角的相互结合,又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平衡,还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