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社会中间阶层是“稳定器”和“推动器”的综合体,具有积极而又功利、理性但不安分、成就与失落并存等特征。要发挥其“稳定器”作用,抑制其不稳定作用,必须从社会文化、阶层发展、政治秩序、社会机制等方面着手,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塑造内在品质、容纳合理诉求、引领行为方式,建设和谐的中间阶层文化。  相似文献   

2.
张娟  金娜 《理论观察》2007,(2):168-169
“中间阶层”也叫做“中间阶级”,就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等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相对性,意味着我们是从高低分层的角度来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的。所谓的中间阶层是相对于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来表述的。一、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状况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进入转型期。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总数急剧下降,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队伍出现了明显的缩减,使大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国有企业职工成为企业分流、下岗等大军的主体,将他们排除在中产阶层的门外,同时新的中等收入…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的中国,财富与地位注定是一个令人关注、迷恋而又忧心的话题。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文明、成熟的社会,往往有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他们以其收入结构构成这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是这个社会生活水准的真实象征。这个庞大的中间阶层,凸显出的社会形状,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因其庞大的社会中间层,构建成一个社会的理想阶层结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媒体、商人、社会学者,曾经疯狂地为中国上行阶层贴过诸如“白领”“中产”“精英”“金领”之类的标签。无数人向往,更多人质疑,经过若干年的追捧与争论,人们越来越现实地发现,所谓的有钱有闲阶级,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想像。中国是一个精英性特征尤其明显的国家。那种遵循“沉默的大多数”原则所提炼出来的共同体,面目模糊。对中国的主流人群来说,一切“白领”“金领”“中产”“精英”等标签,只不过是个媒体贴牌的误会。的确,中国的中间阶层已经开始浮出水面,但更多的只在将来的路上,其上行之途,尚有着诸多困局等待着他们。  相似文献   

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收入分配不平等引起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在我国越来越突出,尽快建立一个“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的呼声也越来越多。其实,所谓的“橄榄型”(也称“棒槌型”、“纺锤型”等),通俗的说法就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处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两极的人群较少,而处于这  相似文献   

5.
一个稳定的中间阶层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本文从3个方面对我国的中间阶层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中间阶层的分层依据,并概要地介绍了中间阶层在我国的发展,进而着重指出中间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等多种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6.
几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中的“橄榄型”社会。“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的中等收入阶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达到60Z左右,整个社会的收入格局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比较稳定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呈现一个健康的格局,也意味着社会形成了一个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个稳定的国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传承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中产阶级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应是以社会中间层大为特征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我国目前中产阶级的比例还太小,社会阶层结构是底层大的“洋葱型”结构,这不利于社会稳定。我们要依据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自觉地创造形成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环境与条件,不断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下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间阶层在萌芽、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仅关乎中间阶层的发展快慢,更关系到整个社会体系良性运转的与否.但是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导致中间阶层产生了很多新的困惑和矛盾,从这些困惑逆向反思中间阶层的意义又会有许多发现.  相似文献   

9.
孙畅 《辽宁经济》2004,(8):12-13
一、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阶层关系的重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这一概念,称“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和“小康的国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叫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短缺年代,理财只能是广大中国居民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梦想。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是,在经济意义上的“西部”地区,“理财”这个概念仍然显得十分遥远,似乎仅是少数富裕地区、富裕阶层的专利。在这种认识导向下,各商业银行在开办理财业务时,也将市场空间锁定在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  相似文献   

11.
李唯啸 《魅力中国》2010,(29):291-291
一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英国在中东的扩张带来了时机。高明的外交手段和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一度为英国带来了“中东时代”。但由于英国自身实力的衰弱,及当地的民族主义苏醒、国际上美国崛起、欧洲法西斯主义萌生,其在中东迅速扩张的进程也为英国埋下了收缩甚至失败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曹勇 《重庆与世界》2014,31(10):77-79
党代表驻班联系制度是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创新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该制度紧紧"把握一个定位,落实两项举措,坚持三个结合,实施四位一体,健全五个机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动结构是同时存在于英语和西日耳曼语等印欧语系语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句式结构,汉语中并不存在有中动结构句这一特殊句式。英汉中动结构论完全是汉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母语迁移"因素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将汉语的形式与规则套用在英语中,生硬比附英语误读的结果。对于英语中动结构的"非中"比附关联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会促使对于中动句的研究统一起来,避免研究上的偏误和受到干扰以及知识的错误传播,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语言深层机制的认识以及加深对英语研究的启迪。有利于培养习得者跨语言对比的能力和增强习得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主流经济学推崇经济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私恶可以通达公益的“无形的手”原理,问题是,“无形的手”是否存在。其实,在经验主义人性论兴起的中世纪后期,这一点就存在很大争论:马基雅弗利等宣扬“私恶为害”的观念,孟德维尔等则提出了“私恶即公益”的命题。但是,由于西方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斯密的“无形的手”之宣扬,“私恶即公益”的观点逐渐流行,最终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政府凭借着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始终在社会管理中承担着"统治者"的角色,对社会的管理受制于"统治"或"管制"理念。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由于缺乏公共服务理念,政府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实践证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统治性行政向服务性行政转变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重塑公共服务理念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区别的一面。若要将这种理念在政府的社会管理中重塑,则需要内力和外压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伊明 《特区经济》2009,(9):127-128
一直以来,由于不同学者受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学科背景的影响,所以至今为止,对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本文作者对前人文献中公司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梳理,并且对于几个容易造成混淆的概念如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绩效与公司治理指数等进行了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国史与国际角度考察中国发展方向,着眼经济增长与政策转型核心问题,并探讨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及其中国特色。1978年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转变,彻底实现了“经济国家”使命并借助改革开放取得经济成就。但目前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包括社会公平、政府结构及其经济职能蜕变等)亟需深入研究。国家总体公共政策正面临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更高阶段的新的转折。经济仍然是不能取代的重要基础,但各项政策规划需要尽快向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模式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有关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可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如"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就分别与"自强不息"、"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和合"等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在历史的传承中又凸现时代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哲学解释学以其强大的思想观对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语言与教学亦是其中之一。外语教学中,通过完成哲学解释学语言教育思想的研究,能够对外语教学中"人的存在"这一重要理念加以完善。本文以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和"视域融合"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分析,提出通过把握"理解"要素和其基本过程、并以语言交流为途径,建立"视域融合"下的和谐师生关系,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该相关领域的探讨走向更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20.
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我们理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范式"理论本身的局限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范式"解释经济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而且其核心概念的含义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