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非奥运赞助商的“非奥运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顺利地搭上了奥运这趟快车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当然不情愿眼睁睁地看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从眼皮下白白溜走。借助奥运会的东风提升自己的品牌,“非奥运营销”就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3.
4.
5.
海尔作为2008年奥运会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表明海尔在国内家电领域的领先优势和技术实力。众所周知,作为奥运会赞助商,投入是巨大的,那么与奥运相关的营销活动必然会成为每个赞助商市场活动的重中之重。海尔在市场上是如何采取行动,借助奥运营销契机,使自主品牌不断走向国际化的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08,(10):29-29
<正> 奥运开幕式上,李宁上演激情的"飞天追日",这下彻底让阿迪崩溃。也许,这一切正如阿迪达斯的广告语所言:一起2008,没有什么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吴伯凡 《21世纪商业评论》2007,(8):42-45
奥运营销战略应该成为企业整体营销战略、整体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成为奥运的赞助商并且获得丰厚的回报,不可能像买一张入场券就能观看奥运比赛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8.
<正>奥运会就像一个魔方,它给消费者造成的感觉是:能够成为奥运赞助商的企业都是"很厉害"的,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自然也是可以信赖的。借助奥运会这个四年一次的体育盛事,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因而企业为了能在这个有限的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绞尽脑汁。花费巨资成为奥运赞助商的自然可以名正言顺顶着奥运会的光环进行营销,没有拿到奥运赞 相似文献
9.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8,(3)
距离2008奥运会已经不足200天了,这些日子以来,关于如何抓住奥运商机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踌躇满志,望而却步,这两种冲突的想法折磨着众多企业主。究竟能不能跟着奥运沾点光?除了宏伟嘹亮却空洞的口号。有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本文就来和你唠唠实嗑,说几个让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11.
看奥运,上搜狐包裹着蓝色的公交车身,行驶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可口可乐——畅享奥运激情贯通了地铁广告窗,……近期,北京城内,大街小巷,奥运赞助商的广告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架势:车体、公交车站、地铁站内除了少量的公益广告 相似文献
12.
《商业文化》2007,(23):80-83
对在工艺和质量上与世界制鞋发达国家相差无几的中国鞋业来说,这两年真可谓多事之秋,许多民族鞋企都经历了品牌国际化之痛的煎熬。然而,彷徨者还在地上跋涉,先行者已在空中飞。北京奥运日益临近,谁也没想到,以做"创意生意"而著称的皮鞋教父王振滔,在带领奥康集团经过深耕产业链的厉兵秣马、取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入场券、推出"奥康·奥运圆梦行动"等一系列大手笔之后,竟以另外一种高端的、极具震撼力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2007年11月22日,北京奥体中心新闻发布厅镁光闪烁,百多家媒体的记者见证了中国鞋业老大冲击高端国际化品牌的又一颠峰时刻:西装革履的"亚洲飞人"刘翔以奥康奥运大使的身份正式牵手"中国鞋王"王振滔领军的奥康集团,出任"奥康·奥运圆梦行动"的特别形象大使,助力奥康集团推出的一系列奥运冠军圆梦活动。消息传出,举世瞩目。就在此前,刘翔刚刚与世界顶级豪华车品牌凯迪拉克签约。 相似文献
13.
“刘翔退赛”考验企业危机公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因伤撼别第29届北京奥运会。面对突发事件,商家的经验和教训才最重要,刘翔是否依旧是赞助商的绩优股?从刘翔退赛事件看危机公关意识…… 相似文献
14.
奥运会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考虑到北京奥运会要到2008年年中才能开幕。而每届赞助商又只能在奥运正式完结前。利用本届奥运的名义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所以,奥运赞助商及相关企业必须在2007就进行冲刺。大力推动产品销售和品牌升级。对于那些非奥运赞助商的企业来说,2007年更是不容错过的一年。 相似文献
15.
独霸奥运营销八十载,可口可乐的成功给重视奥运营销的中国企业这样的启示:只要你实力非凡、眼光独到,并有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奥运会随时会给你提供双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17.
从仁川机场下飞机,不时映入眼帘的各式三星电子标识提醒人们:你到了三星的国度。在韩国,三星集团几乎可以提供一个人从婴儿到坟墓的所有可能需要的东西,而三星王国中的 相似文献
18.
缺席或许是一种理性选择,但也需要一种品牌大格局意识:对远期投资回报的眼光和耐心与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国品牌军团相比,即将开始的伦敦奥运可谓惨淡冷清。联想已经主动放弃顶级赞助商计划,如果没有来自台湾的宏碁和来自北京的水晶石,中国品牌几乎就要绝缘赞助商席位乃至伦敦奥运会了。无独有偶,全球有45亿人次的球迷观看、被称为比赛水平最高、观赏性最强的欧洲杯赛事,也与中国品牌没有太大关系。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品牌的级别不够,还够不上世界级品牌。有意思的是,尽管无缘本届奥运会,中国企业已经充当着隐形冠军:伦敦奥运会纪念品有65%由中国制造,运动员身上的胸针、啦啦队的队服、体育场的座位……都有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奥运赞助不是包赚不赔的买卖。赛事经济自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得到了普遍关注与认同,但只有1/4的奥运赞助商从中获利。在6月17日的“2008奥运经济论坛”上,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宣布中国银行已经收回奥运赞助和营销费用。中行成了第29届奥运会中第一家宣布收回奥运营销投资的奥运赞助商。 相似文献
20.
赛事、明星、广告,在2008北京奥运会临近之际,围绕奥运的体育营销和宣传热潮快速高涨。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易建联穿着耐克,刘翔手拿安利,与卡迪拉克一起奔跑,国家羽毛球队和361°一起欢跳,郭晶晶推荐着东芝,长虹则有中国乒乓球队,康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