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的关系上,农业是基础,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大量原料、劳动力、资金及市场。在经济发展日趋集约化的今天,农业也有一个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这其实是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如何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和实现这一转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重...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 农业增长方式包括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两种。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是指主要靠生产总量的增加,即通过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实现农业增长,不注重品种的质量,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高投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自解放以来的增长主要源于公肥、农机动力等现代物质要素的 投入的增加,并以其产出效率的降低为代价。1965-1979年,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58%,1979-1988年为45%。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我国未来农业增长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技术创新。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提高技术效率仍有一定的潜力,但促进技术推广的根本措施在于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工业,增加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科技兴农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今天的中国农业,即使科技兴农,促进其有效稳定增长的第一需求仍然是改革性的政策投入。 相似文献
4.
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问题与对策杨江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奇迹,它的发展和壮大,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的格局,对我国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经过...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水稻生产力增长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技术创新和推广以及不同生产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类基本因素:①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规模;②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前者符合Griliches的市场需求导向技术创新假设,后者满足Hayami—Ruttan的资源诱导技术创新理论。对中国水稻生产力增长的分析表明,技术进步是粮食生产增长的主导决定因素,而技术创新是粮食生产力增长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度量及其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80年代开始,一大批农业经济学者开始注重农业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增长的影响和贡献的研究与度量。本文将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界对于农业技术进步的研究和度量作了简要概述;并对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一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弱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弱相关性,认为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且供给价格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之差介于0和1之间时,技术进步将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与动态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就技术进步对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西北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生产要素投入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同样表明技术进步冲击将会对当期的西北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影响。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成目标 ,实际上要求农业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必要条件则是技术进步。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停滞 ,即缺乏技术进步。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经济增长直接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输和利用。邓小平同志亦指出 :“同样数量的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 ,可以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59%,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5.48%,而农业效率变化指数反而年均下降2.78%。从各省区情况看,测算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除云南、内蒙古、上海、贵州和西藏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外,其它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从构成上看,绝大多数省区呈现出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损失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镇企业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趋于缓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明显减弱。本文通过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1978-2002年我国乡镇企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边际生产率、规模报酬以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探讨了促进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降耗是关乎中国工业化成败的重要举措。由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较大的贡献份额和较高的资源消耗水平,研究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的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使用1978~2004年乡镇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对乡镇企业的资源消耗强度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构调整在乡镇企业资源消耗变化中的作用非常小;但是,结构调整是有利于乡镇企业资源消耗下降的,偏向资本深化型的技术进步在大多数年份却导致了乡镇企业资源消耗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乡镇改制企业成长情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浙江省乡镇改制企业和非改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性与非改制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差异,技术管理能力、核心团队稳定性、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家能力以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是影响乡镇改制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融资环境和税费负担没有对乡镇改制企业的成长构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乡镇企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通过计量模型得到的估计结果显示,乡镇企业发展总体上对城市化具有推动作用,但乡镇企业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验证了农村工业化发展加剧了城市化滞后的结论。模型还同时显示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对城市化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然而乡镇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本文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阻碍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融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企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目前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计划经济背景下构建的银行融资体系发生了冲突 ,现行银行融资体系的融资方式和手段已无法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呼唤金融制度创新。为此 ,本课题组从国有商业银行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以浙江省为例 ) ,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乡镇企业融资问题。一、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匹配分析(一 )调研方法和模型设计1 .调研方法。为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本文应用的主要调研方法是个案调查、访谈、数据收集和文献检索。主要调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地方化两大趋势的背景下,乡镇企业成长作为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中的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浙江省海宁市皮革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海宁市皮革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研究乡镇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结论对我国乡镇企业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集群化成长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转型时期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要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乡镇企业是一条有效途径。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乡镇企业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实现入世后的转变是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观察》2020,(1)
本文旨在探讨乡镇政权运作能力的视域下,资源匮乏地区富人治村的生成、运作及其后果。通过对华北平原的田野调查和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发现:首先,项目进村已然成为乡村治理的主旋律,在不完整政权的乡镇,资源匮乏使项目进村与富人治村具有高度亲和性;其次,富人治村从治理主体及其相互间关系、治理任务与治理过程这三个维度上重塑了不完整政权下的村级治理;最后,乡镇政权实现了从依赖中坚农民到依赖富人参与的转变,导致原本就不完整的政权随着富人垄断村庄政治和制衡乡村关系而进一步削弱。本文实现了富人治村研究的两个转向:一是研究视域上从基层民主自治到乡镇政权运作能力的转向,二是研究场域上从资源密集地区转向资源匮乏地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的变革:“转制”与“转型”——对广东顺德市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顺德市的乡镇企业闻名遐迩 ,有著名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 83家亿元企业。然而 ,即使是科龙的老牌产品容声冰箱 ,在 80年代中后期其产量及知名度还排在全国的前四位之后 ,远达不到规模企业的标准。美的公司虽靠生产小家电小有名气 ,但也局限于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行业 ,更不用说当时尚不知微波炉为何物的格兰仕了 (当时的格兰仕还是一个生产羽绒服的小厂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既缺技术又缺人才的乡镇小厂发展起来 ?有关早期“乡镇企业的奇迹”的研究多强调其体制的优势。例如 ,关于乡镇企业的增长 ,王小鲁 ( 1 997)认为 ,80年代中期以前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