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层次性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前人研究进行归纳基础上分析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内涵,并提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宏观经济运行层次的分配规律,应纳入按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共同进行生产活动时获得补偿与积累的规律;按劳分配是对具体劳动力的补偿标准,属于按要素贡献率分配的范围,是微观经济活动层次内的一种分配规则。在此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实施过程中衡量有效劳动的标准以及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及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是以大量消耗知识为特征,与此相对应,社会财富分配的轴心也由资本转向知识,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按知分配。按知分配不同于按劳分配及按生产要素分配,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应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知分配并存,而其发展的趋势将是按知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分配制度原则的选择,我国经历了从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样一个较长的过程。按劳分配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脱离生产方式抽象地研究分配问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公平分配.不同生产关系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是庸俗社会主义.毛泽东批评了分配决定论,强调研究分配问题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交换不能决定分配方式,只能影响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夸大市场经济的作用,仿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就使得分配领域从按劳分配变为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我国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由所有制结构演变引起的,不能把分配制度的演变概括为"从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逻辑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兼与周为民、陆宁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展开分析,可以看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并不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而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配规律.它是存在范围更为广泛、本质层次更高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条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具备.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是统一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当中的.我们只能在这一基础上来研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存在的三大矛盾是:(1)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矛盾;(2)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矛盾;(3)按劳分配与平均分配的矛盾。本文分析了这些矛盾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背景,并指出,它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私企业中的劳动力还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说所有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朝栋 《经济经纬》2003,23(3):8-11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按股分红既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资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的一种基本形式.按股分红属剩余产品分配范畴,其分配依据是股权.它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生产逐渐集中的伴随产物.其实质是对生产集中过程中让渡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的一元论 ,承认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应该扩大生产劳动的范畴 ,认为凡是有益社会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各种非生产劳动要素虽不是创造价值的要素 ,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前提、创造使用价值的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 ,按要素分配不存在剥削 ,按要素分配并不违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金富 《经济学家》2005,(6):120-122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逐步确立起来,收入的分配也逐渐打破实际上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取而代之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逐步确立。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必然发生全面的根本变革,即经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一过渡形态最终发展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和现实中的之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并无直接关系 ,而现实中的按劳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则直接相关 ;按要素分配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传统的按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 ,而现代的按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则是统一的 ;现在所谓的按要素分配都是对分配现象的描述 ,这里的按要素分配实质上都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 ,它们之间是内容实质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冯宪 《经济师》1999,(8):43-44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按劳分配的涵义可表述为:按劳动者的价值分配劳动报酬。这里应澄清传统按劳分配理论中的一些模糊之处:(1)按劳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包括劳动者创造的大于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许成安  王家新 《经济评论》2007,143(1):8-12,20
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生产资料为社会公共所有”和“不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关系”。而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实践证明,按劳分配所需要的“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条件难以具备,这决定了在我国实施按劳分配面临众多困难。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并没有严格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主要选择的是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方式则越来越多地引入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应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都必须贯彻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引起了理论界的多次探讨。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学术争论中提出的观点,对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及意义、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按要素分配包含着按劳分配,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统一的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按贡献分配将劳动与其他非劳动要素统一于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统一于社会贡献,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统一于按贡献分配。这一原则体现了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等时代性,把握了按贡献分配规律的必然性,是我国分配理论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中两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二的关系是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本将致力于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分析按资分配对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误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误区。笔者认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形式,不存在后者包括前者的关系;按劳分配不等于公平的分配,按要素分配也不能与经济运行的高效率划等号。二者都以促进生产力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率为出发点,但都有可能由于分配结果的不公平而导致效率的损失;边际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衡量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合法与否并不是判定剥削的标准。作为经济范畴的剥削,必须从经济学意义上去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分配问题时应该重视研究劳动所得,不应把重点放在非劳动收入上,劳动所得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获得,也可以通过按要素分配获得。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等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中的“贡献”是指对使用价值生产的贡献,不能用分配工作的具体形式的某些共同性模糊不同分配方式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原则.文章分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以及实现二者相结合的条件、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