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聪 《中国企业家》2011,(18):148-148
采访单伟建颇费周章。 我们在深圳苦等通知,好随时去香港专访单伟建的那天,他正在上海某较为私密的场合做一场演讲。这不禁让我悲催地想到两个月前,我在上海苦等某企业家一周,终于决定放弃继而返京的当天,他和我前后脚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次遇见唐骏是两个月前在上海的一家娱乐场所。我在去洗手间的走廊上看见他对面走来,本想低头蒙混过关,后来一想这是钱柜KTV,打声招呼应该不会导致彼此尴尬。  相似文献   

3.
"我跟儿子说,‘过年啦!’他‘嗯’了一声,转身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提起过年这个话题,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田千里总忘不了这一幕;他对<中国新时代>记者描述说,以前,"我是家里唯一一个‘过年的人’."  相似文献   

4.
一些行业特别是商品零售业很流行一句话: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都是对的。这句口号既不科学也不由衷。顾客如果真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你怎么还去掏他的腰包呢?顾客买了你的东西不交钱也是对的吗?这使我想起文革期间我在上海商店的一次经历:我在这家商店看到一幅当年很时髦的《毛主席去安源》铝板画,向售货员表示要买一幅。售货员眼睛一瞪:"伟大领袖的象怎么能买呢?只能敬请!"我马上认罪改口:"我要敬请一幅。"我拿了画不交钱转身要走。售货员急了:"你怎么买东西不给钱!"我回答: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中创造了很多新的顺口溜,其中一句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此话虽有偏颇,但却反映了兄弟省市对广东的向往,据说在广东打工的外省民工,最保守的数字也有五、六百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我虽没发财,但却因是广东人而感到自豪。可是,不知怎的,有一位朋友,却在一年前到上海打工去了,临走时,嘱我如去上海,一定要去看看他。真是  相似文献   

6.
《薄伽梵歌》全书通篇对话体,不过两万言,记述王子阿琼那率领王族的一方与另一方作战,然而大战在即,阿琼那却哀叹,就是他这一方赢了也不过是骨肉之间的血腥残杀,他陷入困惑和绝望之中,“我不欲杀彼等兮,虽我身而被戮也?”接下来,至高神克瑞西纳告诉阿琼那应该如何行动,  相似文献   

7.
初访召稼楼     
吴欢章 《秘书》2011,(5):46-48
多年前,我和一位熟悉老上海典故的友人去逛城隍庙。他指着城隍老爷的塑像问我:"你知道城隍的故里在哪里吗?"我惊奇地说:"难道上海城隍实有其人吗?"他点头称是,随即告诉我:"城隍的故里就在浦东召稼楼。"这是我首次知道召稼楼。如今在高楼林立、国际化色彩浓郁的浦东地区,召稼楼真如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8.
别样观点     
康岩 《数据》2012,(3):80-80
正我一直是《数据》的忠实读者,偶然翻到2011年第11期《数据》杂志中《食,因何而安》这篇文章,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让我触动。谈及维护食品安全,我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仅从我个人的观点谈谈看法。去超市购物时,经常听到顾客说:"这个牛奶我放心,它通过了ISO、HACCP、绿色食品等各种体系认证。"但事实上,体系只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罗红 《中国企业家》2005,(15):115-115
我有一位同学,生活在一个中等城市里,平时很少出远门。有一次他去上海了,回来就说:浦东真漂亮,像外国一样!我知道他从来没出过国,连中国的香港澳门都没去过, 怎么他的感觉里“真漂亮”的浦东就像外国一样呢?他心目中的外国究竟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亚洲无疑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全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商都在积极争夺,以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在亚洲的许多大都市都是如此:坐上车,去……简直哪儿也去不了,并且一年比一年糟。汉城、曼谷、上海、雅加达,交通堵塞已成为泛亚洲的现象。这种状况使驰川功次(音译。Koji Hasegawa)微笑了。他并不是比别人更喜欢被阻滞在车流里,只是他不太可能去抱怨。他说:“是的,我知道许多人因此而抱怨我们。但我并不认为只有我们应对此负责。” 驰川是丰田汽车公司亚洲部的总经理。作为日  相似文献   

11.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  相似文献   

12.
初识吴传钧是1989年春。当时我去上海出差,到华东师范大学组稿,刚好遇上时任广西柳州市科协主席、我读初中时的地理教师顾钧祚老师,他到上海参加全国地理学会理事会议。他告诉我,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出席并主持会议。 出于职业工作的敏感和对地理的爱好,我向顾老师提出请他引见吴先生,吴先生欣然答应。3月初的上海,仍然春寒料峭,但会客厅里却是十分暖和,吴先生在这里接见了我—广西科技出版社的编辑。我们谈了半个多小时。吴先生知识渊博,为人谦恭,一副学者风范, 谈锋甚健,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一家百货公司的老板日前感叹生意难做,他没有指责同行竞争激烈,而是对房地产商猛烈抨击。他认为,房地产捆绑了上海经济,把上海人的财富都圈走了,很多人都是百万“负翁”,致使上海人在房产以外的消费严重萎缩。而笔者不久前从中央电视台看到对德国欧倍德建材装饰市场股份公司董事长毛斯的一个专访,这位企业家也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建材装饰业最厉害的竞争对手是旅行社、汽车生产商。因为,如果消费者花掉了所有的钱去旅游,就没有钱去装修自己的家。同样的道理,如果消费者花钱去买一辆新车,他装修房子的计划就得推迟。这两位企业界人…  相似文献   

14.
疯狂的体育     
这是一个幼稚、狂热、畸形,充满了投机者和官商的新兴产业,只有少数眼光长远者 才可能真正发现金矿 刘律师是北京一所著名律师事务 所的合作人,2004年9月,他和一群朋 友兴高采烈地来到上海,此行的目的 不是为了什么大项目,而是去观看首 次在中国举行的F1赛事。没有想到的 是,当地所有高档的酒店和餐厅全部 爆满,更让他意外的是,在上海赛车  相似文献   

15.
吴晓波 《东方企业家》2008,(10):128-128
我与胡润第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底。跟他约定8点30分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见面,结果他迟到了。在十来分钟里,他连续打来两个电话,为上海的交通致歉。访谈在波特曼边上的星巴克进行,这也是胡润建议的,他说,波特曼一杯咖啡要50多元,而星巴克只要20来元。  相似文献   

16.
惜财之德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1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他的解释是“: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珍惜财富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记得小时候父辈们曾教育我们说:惜衣有…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前些日子,这个朋友开车去上班,突然马路上冲出一个醉汉,拦住他的车,说撞了他,非要朋友下车给他道歉。用朋友的话说,这在以前,他会上去给他两拳的。这一次,他没有这么做。他想了想,就下了车,然后和颜悦色地对那个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那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儿,冲你这句话,走人。”朋友回到车上,一点儿也没觉得是受了委屈,反而有一种战胜自我的愉悦感。所以,他总结出:其实,人是一条鱼,社会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降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丘吉尔在下议院前走出出租车,对车夫说:等我一下吧。车夫:可我一定要赶回家去听收音机上的丘吉尔演说。丘听了大为惊喜,重赏他一笔小费。没想车夫见钱眼开,忙改口:还是在这等你吧,去他的丘吉尔。——靠低  相似文献   

19.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8,321(15):126-126
我把杨佳看作一个投资者。如此,他的2007年上海之行当属商业考察。考察结果很不理想,当地警察对他扣留盘查6个小时,杨佳决定不在上海投资。这之前,他的先期投入只是一张北京至上海的火车票,自行车租赁费及食宿费用若干。这是一个投资者的合理支出。按照常理,如果投资者认为投资环境恶劣,就不会再追加投资。但是,事隔一年,杨佳倾其所有再赴上海,而且是在预知自己血本无归的情况下,不好理解。从已经披露的信息看,杨佳此前循规蹈矩,没有异想天开的投资先例。  相似文献   

20.
《民营之路》是由李国荣教授撰写的一部研究民营经济的专著,2006年3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国荣教授是我熟悉的上海一位研究民营经济问题的专家。1987年他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时,参与我负责的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课题研究,一起去温州等地进行调查,并成为我主编的《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探索》一书的重要撰写人。后来,他又参与我负责的《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论》两个课题的研究和专著撰写工作。1995年他出版了《鼓呼集——当代中国私营经济探索》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