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首先对关税同盟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然后利用三国两种商品模型研究了关税同盟所具有的两种贸易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同时得出了关税同盟的净收益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相对强度对比的结论;最后根据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对关税同盟国的一致对外关税进行了纳什均衡分析,又得出了关税同盟成员国的规模和共同外部关税水平成反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方面分析了南方共同市场产生的静态效应。分析认为,南方共同市场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十分明显,但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这有利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1998年后的两次经济危机对南方共同市场一体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欧中贸易逆差问题凸显,贸易摩擦加剧。基于自由资本模型,文章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析了欧盟、东亚对华投资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机制,重点讨论欧中贸易逆差是否是东亚对欧盟贸易顺差转移和欧盟对华FDI贸易替代的结果。分析表明,欧中贸易逆差中存在FDI引致的逆差转移和贸易替代效应,且欧盟对华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比东亚对华投资的贸易顺差转移效应更明显。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外资、协调吸引外资与贸易关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进口和出口贸易引力模型,运用2001~2012年中国与10个东盟成员国以及其他33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测算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潜力。结果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口贸易创造效应较为微弱,出口贸易创造效应较为明显,对中国而言更加有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呈递减趋势,双方贸易潜力仍然巨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智利双边关系的发展在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中国智利双方签署FTA。FTA的签署对中智双方会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巴拉萨模型的分析表明,中国智利FTA对中国没有贸易创造效应而有净的贸易转移效应,对智利没有贸易转移效应而有净的贸易创造效应。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双方进口比重和进口商品结构不同。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智利的贸易投资关系以及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泰贸易效应进行分析,证明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下,中泰贸易体现出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并有助于修正贸易扭曲,动态效应明显;通过对2005-008年度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泰两国的出口结构特征。上述分析和结论有利于反思中国在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的收益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展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孙文涛  钱虹 《全国商情》2006,(10):52-5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欧盟东扩将巩固其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增强其世界最大投资者的实力。中国与欧盟有着十分紧密的经贸联系,欧盟的扩大不可避免地给中欧的经贸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中欧经贸关系的回顾和现状入手,探讨欧盟东扩产生的经济贸易影响,阐述了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合作呈现递增趋势,是中欧关系的重要补充;中东欧国家主要出口机械产品,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互补大于贸易竞争,合作空间较大;中国加深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于欧盟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反而能够提升欧盟经济体的综合实力,即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能够优化贸易环境。建议推动“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附加值,借鉴中东欧国家高端机械制造的经验;处理好中欧产业竞争与互补关系,避免在机械制造领域开展直接竞争;构建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欧盟以及其他国际性组织在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关税同盟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盟的未来取决于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一般均衡分析模型、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模型、竞争效应模型、规模经济效应模型对中国东盟关税同盟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和探索,旨在为加深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时间界限,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双边贸易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81-2009年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在工业制造品方面的贸易效应。研究发现:NAFTA在为美国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并没有显示较强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美国以及欧盟与最不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商品结构,总结及分析了我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经贸关系新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应加快制定和实施对最不发达国家经贸新战略及政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两国之间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由此引发了频繁的贸易摩擦。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得出中美贸易逆差将长期存在并逐渐扩大的结论。而中美双方对于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均各执一词,本文在对双方就中美贸易摩擦所持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议双方都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化异求同,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广西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启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联系。自贸区产生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等正的经济效应,也存在贸易转移等负的经济效益。广西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沟通的桥梁,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珠化的加深,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分析国际贸易战,研究和探索贸易战的根本原因和常用手段——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可以进一步认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实质。国家利益问题仍然是决定和影响各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协商一致原则,致力于制定对自己更有利的贸易规则。  相似文献   

15.
捷克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巨额的赤字。撇开捷克贸易赤字的出口一方,我们来看一下进口。捷克是中国对欧盟进口的门户吗?中国的进口是否被用到了进一步加工领域?文章分析了影响贸易赤字的各个因素,比较了捷克与欧盟15国及波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从中国的进口情况。分析表明,捷克从中国的进口表现出与其他国家非常不同的发展趋势,不仅进口量巨大(占GDP的比重),而且在投资品和进一步加工产品方面有快速的发展。对格鲁伯—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表明,在所有测算国家中中捷贸易的数值最低。该研究验证了一个假设:捷克是中国进入和拓展欧盟市场的一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得环境规制成为必然,而相关研究并未就环境规制对贸易的影响得出一致的结论。基于环境规制指数与进出口指数的设定,立足于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贸易影响的结果表明:中国与美、欧、日的环境规制指数与进出口指数存在稳定的负相关性。美、欧、日相对严格的环境规制使得污染密集型行业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使我国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17.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中国对欧盟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基于1986—2009年的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贸易发展和中欧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增长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以及中欧贸易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APEC)确立了发达国家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于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贸易自由化目标的实现必将对亚太,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对APEC贸易自由化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论是几乎所有APEC成员都能从中获益。根据模拟结果,中国作为其中一员,成为从贸易自由化的实现中获益较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与东盟1995年至2009年的贸易数据,从产品层面对中国与主要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系数进行了测算,双方贸易互补性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强的贸易潜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贸易往来起进一步推动作用。进一步修正引力模型,采用2000年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东盟国家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对双边贸易流量具有显著的影响,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说明双方的贸易依赖程度已经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