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报酬,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用“X理论”这一名词归纳了经济人假设,其特点:大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总想少干点工作;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喜欢负责任,愿意被别人指挥;  相似文献   

2.
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需求同样至关重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人是“经济人”。在他的经济人观点中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企业要想刺激员工为它工作,一定要让他得到经济利益。科学管理学派也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把人看作是“经济人”。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梅奥在其著作《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与“道德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惟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是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完成工业化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前提假设,其追求自身利益的恶性膨胀必然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因此,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法制化和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利用“经济人”。用集体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恶”理论扬弃“经济人”,确立中国特色的“经济人”,在法律的约束下,把“经济人”的“恶”控制在历史发展杠杆的限度内,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理性经济人、科学主义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演化过程 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定义为:“理性经济人”是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理性的,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并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6.
创新与创业     
<正>第一个问题,从经济人角色到社会人角色,在经济学里面,几百年以来,一直把经济人角色作为一个主题,什么叫经济人角色,假定参加交易的人都是以最大利益、最小成本为准则,他们是有理性的,这样的话社会就能够发展起来。经济人角色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来,一直到新古典经济学,一直都坚守着这样一个定律,这个被叫做亚当斯密西角色。当时的工业社会刚开始,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所以观点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的利益与道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的“经济人”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理想假设: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提高社会的总体系效益。这一假设成为经济学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然而,一旦这些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不可避免的与现实出现冲突。其中“经济人”的道德困境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能够或是否应该将人类经济行为与其道德行为完全分离开来?“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否完全对立?市场经济究竟需不需要讲道德?这些困惑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利益与道德的冲突,是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还是利人…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市场     
"道德市场"也许有望造就不仅是"经济人"的"道德人"。这并不同于传统的、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导的"道德人",而毋宁说是一种以规范取向为主导的"正直者"。这种"正直者"还是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还希望着一种利益的交换,但他并不是仅仅追求一种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在某些情况下会节制和压缩自己的个人利益,通过尊重普遍规律而为社会关系和公共福利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华 《北方经贸》2002,(8):111-111
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应以企业职工群众为本 ,重点是经营好企业的人才。“以人为本”还应以用户为本 ,以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为本。同时 ,“以人为本”要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本 ,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结合 ,定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0.
<正> 亚当·斯密在创立“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时,不会想到它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决不会想到它会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本文从“经济人”所反映的三方面特点,辨析它的真正归宿。 “经济人”假设第一个方面的特点,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远离,表明它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畴。 围绕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已经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加以证明,似乎现在离证明的结束还遥遥无期。主流经济学家都把它看成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前提,单纯的为己、利己的自利行为,既不损人、也不利人,这是最低的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所谓的“底线伦理”。“底线伦理”一端连着法律,另一端连着类似宗教的信仰、信念的东西。非主流经济学家,对此却执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认为逻辑起点的证明是毫无意义的。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科斯就是他们的代表,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作这样的假设,即人是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在我看来,这个假设既没有必要,也会引人误入歧途。我已经说过,在当代制度经济学中,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系出发。”但是主流经济学派执着地对“经济人”进行论证和完善,一方面论证和  相似文献   

11.
技能取向与人本取向鸿沟的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定位上过于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利性,忽视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核心职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偏重“制器”,对“育人”重视不够。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跨越技能取向与人本取向的鸿沟。  相似文献   

12.
许倩 《中国市场》2008,27(5):158-159
以人为本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人民利益至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发展价值评价标准,这不仅将促进人类社会全面综合的发展,而且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经济学中有“经济人假设”一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支持利益原则和效率原则,即决策者在行动中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以及决策者追求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利益。虽然不能完全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市场上还是存在的。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内部人)利用其控股地位占用上市公司资产、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政府和政府预算进行分析。政府既是经济人的利益维护者,同时也是非经济人的利益代表,其职责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社会和谐。政府预算从形式上看是法律文件,公平正义是其内在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前提下,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尽管其假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合理的。并且“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是能够促进全社会的利益。因此,我们只要克服概念上的某些缺陷,并对其做出必要的补充,就可供中国经济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滋阳 《商》2013,(9):107-107
笔者借助消费者行为理论,对地方政府廉租房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进行探讨,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地方政府具有“经济人”特征,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作者认为,在经济人假设下,地方政府在廉租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合理的建设资金投入现象,一味加大财政支出具有无效性,廉租房建设资金两种取向的机会成本、政府行为偏好、住房分配监督机制等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要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卡尼曼等人(1986年)在市场公平性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引入了独裁者博弈,由独裁者决定对自己和另一方即接受者之间的分配,接受者除了接受分配者的安排外没有其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扮演独裁者进行分配时表现出的行为有悖于主流经济学的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自利的。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传统“理性经济人”模型提出了挑战和颠覆。引发了大量学者利用独裁者博弈从各个角度来研究人们在利益分配中的行为,特别是个体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过程及社会线索。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8,(1)
经济伦理所探究的是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观念是以孔子的"崇仁"、孟子的"尚俭"等重义轻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传统的经济伦理观念更加注重"经济人"利益的实现,而将"道德人"的培养放置于次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倡导的是效率与公平兼备的经济伦理原则。经济观念指引并支配经济行为,因此,积极的经济伦理观念的树立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胡靓 《现代商业》2008,(3):222-223
公共财政存在的价值旨在纠正市场失灵,这也是其产生的制度性根源;法学对“公共财政”的理解,不应是技术化、工具化,还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公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中国财政法治建设而言,将是其发展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