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是指江苏省南部的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模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好榜样。下面,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试探一下“苏南模式”的“十大特色”。第一特色:促进农村经济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促使农村商品化。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形式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这使我国农村长期难于脱贫致富,社会进步十分缓慢。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由此还派生出“万事不求人”,“与世无争”,不同他人交换劳动成果和进行其它经济交往等。自然经济这种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2.
宋心璐 《新经济》2014,(8):53-53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主要是指我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进行“一化三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成功从新民主主义过渡至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历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时期。本文从过渡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此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 当前,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家庭经济,这是一个刚刚崛起的新事物,在理论上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具体内容和涵义还有待于人们作出深入的探索和阐发。一农村新型家庭经济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公有经济对于什么是新型家庭经济,目前我国学术界有三种意见:(1)认为它是“社员家庭经济”,即指由社员家庭的“自留”经济或副业经济的发展,而日渐扩大起来的,有了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农村经济形式;(2)认为它仅仅是指实行责任制之后,社员向生产队承包过来,而自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是指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对“三资”实行统一管理。本文就对农村实施“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底的5000万,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本解决我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键是要重视贫困人口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由“物资扶贫”为主转变为“知识扶贫”为主,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送去“捕渔”的方法。所谓“知识扶贫”,是指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一、贫困人口资源呈现的特…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本文主要分析农村水利现状,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奋力推进农村水利新跨越,为服务“三农”和保障民生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农民负担的现实分析 农民负担就是指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无偿向政府、工商企业以及城市居民提供的各种资金、物品、劳务等各种资源的总和、自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负担具体指“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那部分费用,也就是说应该是农民向社会无偿提供剩余价值的总和。我国农民的现实负担,种类繁多,数额沉重。以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农村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一、关于农村民间借贷农村民间借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无组织的信用调剂,它主要是指劳动农户间的互助互济信用活动。近年来,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这首先是由于农村承包责任制建立后,两个“转化”加速的结果。建国以来,由于农村机制一直是生产集中、信用集中、消费分散,这样,一方面民间借贷处于非法或者说在法律保护之外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农户所需操办  相似文献   

9.
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农村“三资”管理现状。进而提出发展“三资”管理工作的措施。对我国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学术界2006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希翼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农业“走出去”概念和意义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了加快实施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这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内容。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自主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缺陷及其矫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供给严重短缺,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忽视农村教育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打破农村“教育贫困”的恶性循环,重建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循环累积”机制,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青 《江南论坛》2005,(5):12-13
一、新市民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新市民”是这几年出现的新概念,它指的是,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离开原来的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居住地变成城市,开始从事非农产业的那些居民。他们的特征是:没有城市户口,而是以“暂住证”等作为在城市居住、生活的凭证;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身份、地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农转非”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分。户口政策的实行之后,随之也产生了“农转非”(即户籍由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概念。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农转非”政策逐渐宽松,这一曾经影响无数人命运的名词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焦点地位。建国后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中,也有许多有通过考试、招工等“农转非”方式进入城市学习、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但本文“农转非”并非实指,其中“农”指农业经济学或农村经济领域,“非”则为农业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开录 《经济论坛》2007,(3):125-127
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供由农村居民享用、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各类经济物品或公共服务。根据其在消费过程中的性质不同,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的行政服务、综合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的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准公共产品,则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涝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管理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城市由政府一手“包办”,而农村则由农民自已“埋单”,致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因此,重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打破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城乡“二元”格局,改革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均衡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已初步呈现出“双向流通”、“循环流通”、“现代流通”和“一网多用”的特点,为此,新时期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批发市场”和“农家店”为载体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农超对接”为辅的“农产品进城”体系,以农家店、集贸市场、超市为主的农村终端零售网络和以“回收拆解企业”、“二手市场”和“以旧换新”为主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目前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推进“一网多用”、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农村“二手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千百工程”是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的简称,也是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让金融先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满活力。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除了依赖银行业扩大信贷规模外,还要地方政府肩负起“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重任,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在携手发展中,”发掘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理念与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春 《当代经济》2016,(10):58-59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内涵包括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内容和意义.作为“绿色经济”代表的农村循环经济,自然应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效用.本文通过梳理“绿色发展”内涵,概述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农村循环经济对“三农”的重要价值,探究“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针对“三农”问题首次提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县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政策、资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而其中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要素,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的重担。因此,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原则是“实践第一”。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祥 《技术经济》2003,22(11):16-16
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为小康社会的一部分 ,农业、农村、农民 (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 ,历史上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这说明“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首先 ,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 ,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社会 ,对全国来说至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