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宁波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宁波商帮在上海各帮中已成为人员最多,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帮口。其声名远振海外.多少人一说到上海宁波帮总是翘起拇指:“宁波人了不起,不十白天,不怕地.敢在上海滩上撑出大世面”。  相似文献   

3.
金少策  苏旭 《浙商》2007,(15):49-50
慈溪是“宁波帮”文化的发祥地,诞生了严信厚、虞洽卿、吴锦堂等巨商。从传统到现实,慈溪人对宁波帮商业文化的承袭并不完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宁波帮是中国近现代商业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大商帮。考察宁波帮的成功奥秘,重视“人才方略”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而作为家族企业来说,首屈一指的是如何培养教育子女。在这方面,一代船王董浩云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台州商人”浮出水面 继浙江大名鼎鼎的“宁波帮”、“温州军团”之后,一贯看上去比较低调的台州商帮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浙商”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晓钟 《中国工商》2005,(6):44-46
从来未曾有过,在一个小小的地方能走出一个如此声名卓越、成绩斐然的商业团队,且百年不衰。——除了“宁波帮”。  相似文献   

7.
李瑊 《浙商》2005,(12):30-30
宁波帮以“无宁不成市”闻名遐迩,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贡献卓著,影响深远。对于“宁波帮”的研究,从表面上来看,已有不少成果面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文章研究视角单一,多流于泛论,资料也欠翔实,缺乏精深缜密的微观分析,更鲜见深层次、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研究论著,而且至今也没有一个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专门研究机构,令人有“研究状况与贡献影响不甚相称”之感。  相似文献   

8.
清朝以来,中国有几大商帮是著名的:一是晋商,二是徽商,三是潮汕帮,再就是宁波帮。这些商帮可以说各具特点,但到了现代,依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惟有宁波帮。这同宁波人的商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早年的宁波帮虽不及他们,但它的文化性格兼具了晋帮的谨慎和节  相似文献   

9.
2006年的夏天,记者以寻访青岛老宁波帮为由,策划撰写了《宁波帮为什么会赚钱》主题报道,而当时就有了续写新宁波帮的想法。一个优秀的商帮会传承优秀的商业精神,斗转星移磨灭不了沉淀了几百年的商业思想和经营智慧。在代代相传中,其魅力和能量更加突出。在宁波帮曾经聚集的青岛,改革开放后,随着沈林杰、邱朋达、  相似文献   

10.
天下宁波帮     
<正>有人说上海的崛起和香港的繁华有一半要归功于宁波帮,诚信、团结以及现代商业意识,让宁波帮至今仍站在在中国商业的高峰。诚信——早在1403年,就是明成祖的时代宁波人就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邮局,  相似文献   

11.
苏旭 《浙商》2008,(9):104-105
从当年贫穷的小小渔村走出去的祖父,从当年战乱的祖国走出去的父亲,无疑都是“宁波帮”张家第三代继承人张惠中的骄傲与榜样。天地越来越广阔,梦想仍在延续。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江苏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浙江宁波帮商人足迹遍及江苏南北各地,从传统行业到近代新兴行业均有涉猎。宁波帮商人诚信为本,乐善好施,为江苏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春舫 《上海商业》2005,(11):72-73
“宁波人会做生意”,这是各地商人对上海的宁波帮迅速发展的探因和评价。在这句话中的一个“会”字包含着深刻和多种意义。简单地说就是宁波人经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他们敢于同洋人争,同各地客帮争,同业内的强者争。这种争不是用强横的手段.欺行霸市,强取豪夺的“争夺”,而是用智慧、计巧、实力、功夫创造优势,战胜对手。所以往往从表面看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其结果并不一定是你死我伤或是两败俱伤.很可能是两强并立,“三雄”鼎立。  相似文献   

14.
翁礼华 《浙商》2005,(8):106-106
如果说古代依靠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着社会进步.而近代则是工商业推动着社会进步,其基本细胞便是企业。作为企业它既有企求他人之事业内涵,也有诚信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依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5.
魅力宁波     
李尧玉 《国际市场》2007,(10):42-44
宁波帮,一个充满魅力的富庶商帮,以开放的胸襟塑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有人评价说,从大上海的崛起,到香港的繁华;从中国的第一家火柴厂,到中国的第一家毛纺厂;从中国的第一个商团,到中国的第一家金融机构,无不留下了宁波帮的痕迹。这话不无道理,引证了宁波帮的传奇色彩。在从清末开始的近200年时间里,宁波商人一直是影响上海、香港,乃至东南亚商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正>与“宁波帮”先驱叶澄衷一样,朱葆三来上海滩闯世界时也只有14岁。一只旧竹箱和一床破棉被,就是他当时的仅有之物。朱葆三生于1848年,浙江定海县人,他比叶澄衷小8岁,与后者为地道的老乡(镇海与定海同属宁波)。巧的是,朱葆三也是做五金生意起家的,他最初在“协记”吃食五金店里学徒,因聪颖好学、办事麻利,不久就升任“协记”总帐房及经理之职。“协记”店主去世后,朱葆三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开设了自己的五金店,店名“慎裕”,取“吃剩有余”“谨慎有裕”之意。  相似文献   

17.
南华县是云南省7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曾被确定为全国34个劳务输出示范县之一,也是云南省首家外派劳务基地县。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南华县从2008年10月起,在全县开展了以“送政策,帮思想解惑;送温暖,帮生活解困;送法律,帮维权解难;送技术,帮转岗就业;送资金,帮创业致富”为内容的“五送五帮”活动,  相似文献   

18.
媒体提起茅忠群,经常用“俊朗的年轻人”来形容,这位34岁的上海交大硕士,正一天比一天引人注目。 1996年,刚满26岁的他和父亲一起创建了“方太”品牌的厨具,现在,方太公司的品牌评估价值已经达到8亿多元人民币。而茅忠群也提前通过了父亲茅理翔当初设定的对他的“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阶段,这个宁波的家族企业的经营权已经由他掌管。  相似文献   

19.
《商业企业》2006,(4):18-20
众所周知,上海老城隍庙的小吃历史源远流长,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批深受民众喜爱的“老字号”餐饮品牌,有上海本帮菜源头的上海老饭店,国宴元首饭店的绿波廊酒楼,“小吃王国”的和丰楼美食楼,中华第一素的春风松月楼,糕团大王的上海乔家栅,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宁波汤团店和独占鳌头的南翔小笼。  相似文献   

20.
《工商行政管理》2014,(5):53-54
宁波市自2002年开展“信用宁波”建设以来,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4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信用宁波”建设领导小组,并按照“通盘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用宁波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框架已搭建完成,建成了宁波市企业信用数据库及重点人群信用信息库和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系统,为加快优化经济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