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席平 《大陆桥视野》2008,(12):34-35
有了上海等海港,繁荣了港口所在城市、带动了长三角和长江沿线的经济长足发展;有了香港、广州、深圳等海港,繁荣了港口所在城市、带动了珠三角的经济高速发展;有了天津、大连、青岛等海港,繁荣了港口所在城市、带动了渤海经济区快速发展。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拉萨、沈阳、长春、太原、郑州、呼和浩特等内陆经济中心城市建立国际陆港,将促进这些城市发展成国际港口城市、带动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经济意义上的沿海地区是国际港口周边地区,其交通运输便捷,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构建了相应指标体系,提出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乡风文明、民主管理四大目标,以此作为一级目标,分别作了细致的分解形成了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体系,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整洁、住宅外观、安全设施分别建立了标准,形成了三级标准指标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进行了评估,大体上分为达标、基本达标、改进和不达标等四级达标情况,并用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生态文明村的建设进行了评估,结果与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宣钢公司针对钢铁企业经济下滑、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为给企业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优化了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主要优化了供应商、承建商、服务商准入、评价、考核、淘汰的管理程序及规范了现场施工管理,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机械化和自动化为标志的工业化极大地提升了人们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快了创造财富的速度,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工业化又加剧了要素暴聚,引发了都市化狂潮,造成了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社会困扰、掣肘无解、潜力亏空、效能低下、人生虚耗、情感枯荒。工业化、都市化对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并从项目设计、演示、分析、实施、评价、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实现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转变,有效地解决了教难、学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湖北中部崛起的战略措施,明确提出了“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连续5年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三个加快和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了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财政直管、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上下思想认识统一,扎实工作,克难奋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初步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成都市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生态住宅建设对改善成都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成都市生态住宅建设的特点,从申报建设、规划设计、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化、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生态建筑材料、物业管理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成都市生态住宅建设的内涵,并在分析了未来的生态住宅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住宅是我国住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九年来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极大地开阔了我国人民的眼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破除了过去那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开始接受了国外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人才观念,以及经济管理知识和经验。其次,在我国东部出现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沿海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张惠明 《大陆桥视野》2013,(14):93-93,95
滑模施工改善了施工条件、减小了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工程成本,充分体现了混凝土的连续性施工特点,所以一直在民用建筑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本文对这一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念,缩小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传输和处理,开辟了世界范围内更为公平、公正、广泛、竞争的大市场,为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提供了能更好地满足各自需求的极好的机会。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许多优势。这里从交易虚拟化、交易成本低、交易透明化、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的技术创新、团队合作效率等几个方面对电子商务的优势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襄樊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荣朝 《经济地理》2003,23(1):51-55
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襄樊中心城市发展的世界背景条件、国内条件和市域现状条件,并对襄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首先简介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并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及具体划分方面,提出自己见解。通过计算1984—2004年间,我国西部地区广西崇左市、中部地区安徽滁州市、东部地区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及我国中东西部地区实际,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证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支配地位,然后分析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四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武汉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其区域物流的发展对促进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腾飞有着直接影响。从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出发,结合武汉市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了武汉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终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区域人力资本投资,并采取相应的增强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处于中西部结合地带,承中启西,是我国经济战略东移西进的必经之道。如何发挥该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带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中西东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完成中华复兴的关键所在。虽然本区域有南阳市、十堰市作为竞争对手,但襄阳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已无悬念。区域金融中心是区域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把襄阳市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发挥其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可更有效发挥其区域经济中心的龙头作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次区域、专业型;应该采取政府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沈静  陈烈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4,24(4):494-498
全球化加速发展,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湛江市周边区域环境发生着变化,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了湛江市的区域地位(包括区位条件、区域优势和区域地位),对湛江市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提出战略目标和重点,主要在培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及实施点轴带动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扩展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与再集聚。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的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培育新的优势,沈阳、大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了核心城市新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调整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湘渝黔边区是指以传统的“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的3省邻近地区,大致包括湖南境内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重庆的黔江区,贵州的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等6个地州市,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聚居区,也是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归属于国家“西部地区”。区域文化上的趋同性、区域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脱贫任务的紧迫性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无序性,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备一定基础的旅游开发现状、逐步形成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各地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以及区域旅游中心的初步形成,使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成为可能。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形成,必须着手进行以下工作:迅速编制总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立旅游环线,推出区际旅游联合体和共同市场,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特色文化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