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洪生 《活力》2011,(15):49-49
时下.报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需要,许多晚报把大量社会新闻作为版面的重头戏,并以此来争取读者的眼球。因为。与党报相比,晚报的社会新闻能够从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角度切入.更加贴近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晚报的社会新闻呢?从自己多年的记者生涯中,笔者充分地认识到.晚报社会新闻应具备“四性”。即:煽情性、故事性、可读性和问题性。  相似文献   

2.
王伟 《活力》2011,(8):246-246
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媒体的经济报道尤为重要。那么,始终处于经济报道劣势的生活服务类周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至关重要。贴近读者、贴近群众。使得一个时期以来生活类报纸在与其他报纸的竞争中后来居上,独领风骚。短、新、快、活,成为生活类周报新闻的特点与优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成了生活类周报的劣势。对可读性、服务性的狭隘理解和追捧,使得这类报纸往往只关注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和生活服务类新闻等。而对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并能及时反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动向,满足滨者思想需求的报道往往不够。  相似文献   

3.
张磊 《活力》2010,(14):194-194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多角度态势。作为新闻媒体.必然要为这一旺盛需求做各方面的努力,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就是采写出深受读者和观众欢迎的各类文化娱乐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一工作呢?文化娱乐新闻的采写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采编经历和感受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李红兵 《活力》2010,(18):91-91
激烈的市场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崇尚简单的生活,便宜而简单的阅读方式.尽可能快的汲取有用信息,是人们的一种读报选择。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以新闻的“可读性”、“实用性”来吸引读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可以从电脑、电视、短信等多种信息来源轻松地获取信息,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读者不爱看工作性报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容上以部门和单位工作经验、成绩为主,对自己用处不大;二是形式上大都空洞生硬,只见工作不见人见事,缺乏可读性。工作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来自工作;工作角度不是新闻角度,但从新闻角度来看工作.同样可以寻找出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我们不妨做一点“加减法”,改进党报的工作性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冷冬梅 《活力》2011,(11):225-225
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传媒和越来越挑剔的受众,报纸如何扬长避短,牢牢抓住读者?这是各级纸媒面临的严峻考验。应对的办法当然很多.报纸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有其生存的潜力与空间,其中注重新闻细节的应用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紧扣主题的、生动的、有特点的新闻细节.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还可增加新闻的真实感与厚重感。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新闻与文字的交融.宏观与微观的联袂。  相似文献   

7.
李颖江  杨军 《活力》2011,(2):115-115
众所周知,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的经济报道,一直是各级地方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写出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使经济报道变得厚重起来,成为有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接近性的新闻作品.另一方面我们要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和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让经济新闻活起来,使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8.
王景春 《活力》2010,(12):239-239
服务性新闻.或者称为实用性报道,它是一种为读者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无偿提供信息与帮助的新闻。它不仅符合市场需求,满足读者需要,更是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切实体现。随着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性新闻也日益受到重视,开始成为媒体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2):120-120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一、明确写稿动机。变功利性为公益性你为何写稿?为完成任务:为应付领导;为上稿而上稿;为出名,为个人利益。稿子是给谁看的?给领导看,给同行看,给自己看,给亲朋好友看。我要说,我们要对读者负责。读者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10.
陈洋 《活力》2012,(4):60-60
读者看报.通常很少一字不漏地从头看到尾,一般都会有所取舍。这就需要在新闻中运用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令文章增加可读性,吸引眼球;同时,一个独具匠心、安排得体、特点鲜明、图文并茂的版面,又可以让读者一口气把报纸看下去。这里.文学手法与版面语言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在拿起报纸的瞬间,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读者的视线。  相似文献   

11.
程纪青 《活力》2011,(1):82-82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新闻摄影,以其特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然而,笔者认为,新闻摄影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或误区.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和制约新闻摄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阳阳 《活力》2011,(11):210-210
随着媒体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读者对于媒体的报道内容及方式等方面也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可读性不仅成为衡量报纸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检验报纸是否受读者欢迎的重要指标。可读性不但关系到报纸受众的多少、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经济效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报纸的生存和发展,还是报纸在传媒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在媒体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读者大众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挑着看、跳着看、追着看”已经成为读者阅读报纸时的普遍阅读心理。因此,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提升报纸的吸引力,缩短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已经成为业界研究人员和报纸从业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3.
曾晓芳 《活力》2010,(17):57-57
新闻的可读性.表现在写作形式上,就是要采取那些读者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接受新闻,如果内容上既是其关心之事.写作和表达形式上又相当吸引人,那对他们来说,阅读新闻就是一件赏心乐事了。下面就结合本人新闻写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郑宏炜 《活力》2011,(5):220-220
在现代信息化的今天,受众获取娱乐信息的渠道多样。特别是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的特性,使纸媒体的娱乐新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作为一周出版一次的周报娱乐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成为编辑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李志杰 《活力》2005,(5):225-225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它是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而非简单的现象报道。社会经济新闻是以辩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和“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6.
赵志刚 《活力》2013,(6):127-127
信息时代。读者获知新闻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体,人们可以从电视、网络。甚至是手机新闻中就能轻松地得到有关自己需要了解的各类信息。因此,地市晚报要扩大自己作为城市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除了有效地增强其新闻容量外.加强新闻本土化.是必须花大力气去做的真功实招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肖立川  周虹字 《活力》2011,(12):212-212
老百姓的假日生活正在日益丰富起来.与假Et有关的话题也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一些假日新闻仍停留于“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坚守岗位、走访慰问”等老话题的表象层面,难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假日新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就成为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叶勇  刘峰 《活力》2010,(8):318-318
新闻故事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可读性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它改变了以往新闻的古板,让新闻更耐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9.
赵志刚 《活力》2013,(5):59-59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受众选择的多元化.各大报纸的改版频率逐渐加快。改版,已成为报纸参与竞争、争夺受众的生存之道,那么如何通过改版使报纸在网络时代留住更多的读者,如何借助改版,创新机制,使新闻采编队伍爆发出更大的活力,也必然成为报纸改版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20.
李林娜 《活力》2012,(8):131-131
老百姓的假日生活正在日益丰富起来,与假日有关的话题也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一些假日新闻仍停留于“市场繁荣、购销两旺”、“坚守岗位、走访慰问”等老话题的表象层面,难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假日新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就成为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