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发展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迫使全球发展向低碳转型.低碳经济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新主题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翠 《当代经济》2010,(11):76-77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热门词汇。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积极推行低碳经济的原因,并指出现阶段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障碍,进而提出中国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而且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比发达国家更甚。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由于技术和资金缺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所以文章侧重分析了如何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实现低碳技术转移和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关注环境问题.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启动更早,政策工具多样,值得发展中国家深入研究和借鉴.当前我国低碳经济正处于探索阶段,尚面临许多障碍与困难,为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热议的话题,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高碳经济发展工业的阶段,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因此,国际上出现了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发展中国家准备加入这些制度安排.本文对低碳经济的由来,定义及发展阶段加以分析后,认为中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是在相关国际合作制度安排下,利用新技术和新政策发展低碳工业和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总被引:129,自引:2,他引:129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时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潜在优势.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董超 《经济》2011,(10):63-65
跨国公司既是碳排放大户,也是主要的低碳投资者。随着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经济和社会挑战。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巨大。因此,我国有着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需要。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这种情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晚,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经济只能依靠本地仅有的自然资源,大多走的是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道路,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这也使得欠发达地区向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具有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的后发优势。因此,只要更新观念,倡导低碳理念;依托自身的优势,确立自身发展思路;小处入手,做到步步为营;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欠发达地区就会逐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并需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我国低碳排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极为有限,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改善与各国政府间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协调,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建立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完善配套制度是克服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发展正处于21世纪最重要的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在低碳经济时期我国的工程领域发展将由低碳、节能、环保为主题。在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工程经济的风险种类也相应增多,考虑风险的角度和范围也有所改观。文章主要研究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存在的工程经济风险与创新的工程经济防范管理措施,通过研究低碳经济转型时期的变化,为我国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规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引起各国政府关注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利用法律、经济各种手段,健全低碳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不断进行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阐述低碳经济的概念,其次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我国经济转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经济规模逐年增加以及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利用结构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据预测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实际经验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成为引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引擎,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对我国来说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本文总结了苏州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转型的举措和面临的难题,提出今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阐述了在全球低碳经济的新趋势下,图书馆应转变理念,树立低碳意识,应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挑战,提出了图书馆建设应通过建设低碳建筑、利用新能源以及建立低碳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等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低碳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变革的重要选择。全球范围内对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低碳发展转型的国家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以碳交易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等,为全球经济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中国只有实现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注重发展质量、从出口和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从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才能逐步实现向兼顾碳排放与经济稳定增长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今天,低能耗、低污染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热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新形势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必然.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其低碳建设与发展的潜力和路径值得研究.文中对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城镇低碳化发展思路与建设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是一个选择、一种必须,而且是要解决在怎样程度的速度和规模上促进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和商业部门在调整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上,提出了无数的低碳政策措施,发起各种低碳倡议。为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中国要以超前的眼光对低碳经济进行战略部署,尤其要避免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被高碳排放锁定。  相似文献   

20.
持续的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却在普遍经历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文章基于1979-2018年的跨国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追赶的影响。研究表明:(1)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会抑制其经济追赶,且“过早去工业化”的负面作用更显著,其作用通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积累渠道实现。(2)发展中国家较高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质量可以削弱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3)较低的农业生产率、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劳动力跨梯度转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4)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也不利于经济追赶,尤其是会阻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追赶。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合理的产业政策防止“过早去工业化”,并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率、吸引外资、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等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