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劳动力参与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岛市1980-2003年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GDP的劳动力参与率弹性系数高达23.17。最后,就如何正确处理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是否相关?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劳动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对劳动参与率具有负向影响。政策启示:政府应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以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减少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减轻未来对劳动力供给的压力,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95-2009年多截面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人口经济负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工资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城镇失业和体制转型等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抚养比特别是抚养少儿比相对较低,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直接原因,体制转型相对缓慢、劳动者收入水平偏低、大学招生率高和城镇失业率较高则是其深层次原因,人口老龄化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西北区有重要影响,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8~2001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在中国,性别因素和工资水平对劳动力参与率水平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经济增长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劳动力参与率水平正相关,而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失业率的上升却是引起劳动力参与率水平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7~2017年的跨国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实际汇率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实际汇率升值会降低劳动参与率,贬值则提升劳动参与率;(2)实际汇率变动主要通过影响劳动力需求,进而影响劳动参与率;(3)相比于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更显著。因此,汇率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其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应采取适当措施来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参与率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针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的现状、特点、产生原因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今后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同时统筹考虑失业、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以求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致资本外流,制造业空心化风险逐步加大。对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方面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已基本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发生一定的反转(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尽管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被其他因素(能源成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削弱。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劳动报酬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劳动报酬上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而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短缺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再也不能简单地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企业必须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竞争和差异化竞争。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生育率和劳动参与率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加快“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CHIP2013和CHIP2018新数据,利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居民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影响。文章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新农保对农业劳动参与率或劳动时间的影响,而是全面考察了其对总的劳动参与率和不同类型劳动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的影响,特别是关注了以往研究未曾分析的长期影响。文章发现,在当前新农保养老金水平仍较低的情境下,领取养老金仅是使得农村老年人在不同类型劳动间转换工作,而几乎不影响总劳动参与率,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具有异质性。农业劳动的参与率以及劳动时间的短期变化不显著,长期才显著。农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下降源于土地经营面积的减少。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由挤出变为挤入。领取养老金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支出、家庭储蓄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应通过准确定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改革退休年龄政策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青年就业问题不容乐观,而欧盟劳动力市场的灵活保障模式卓有成效。为此,论文选取欧盟13个国家2001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欧盟灵活保障模式的青年劳动力市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对青年的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很大,失业保险替代率、工会密度、劳动税收对青年的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一般的结论,为制定青年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劳动参与率理论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动参与率反映了一个地区劳动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展状况.什么决定劳动参与率?经济学者们从个人或家庭等角度出发,先后提出各种理论予以解释,包括工资(率)变动、家庭时间分配、减税政策、理性预期等.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也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虽然人们是在商品经济时代才认识到抽象劳动,但抽象劳动并不与商品经济属于同样的历史范畴。当人们说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时,其实也是从抽象劳动的意义上来说的。这是因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都有很多具体的形式。显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也只能是在抽象劳动上而不能是在具体劳动上。在商品的交换中,复杂劳动换算为复合的简单劳动是很清楚的。如果复杂劳动不能换算为简单劳动,那么,复杂劳动的产品就不能用简单劳动的产品——黄金来支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价格和用于交换。而随着人类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方面简单劳动的内涵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复杂劳动也必然日益向简单劳动转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资本家作为生产指挥者的劳动,其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当代社会的劳动可分为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操作劳动。科学技术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理论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认可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如何顺利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现有的转移模式,对一些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省份缺乏适应性.以贵州省为例,对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务经纪人组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劳动是社会文明的动力,是创造财富的初始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好逸恶劳、片面、孤立和静止的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平等、协作和发展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让劳动光荣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劳动理论构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前提和重点就是创新劳动理论。只有根据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对现代劳动的新变化及其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深刻认识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原因、意义,也才能找到创新劳动价值论的理想切入点,形成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劳动者,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正当干预。正确认识劳动法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劳动法的实施,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人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我国现行劳动法只明确了书面劳动合同的效力,至于口头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则未予规定.应完善劳动合同相关制度,尽快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既要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解决的实质问题和基本途径,又要采取实际对策解决劳资关系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劳资关系现状、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提出在劳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坚持了《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全面规范和完善,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