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我国企业债券的品种创新(一)现有债券品种企业债券非市场化发行的行政管制严重制约了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与发展,债券品种和期限结构较为单一,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这是企业债券市场供给方面的主要问题。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债券产品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制,重新激发债券市场的活力。2007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创新产品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了滥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恶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金融创新的望而却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创新不足,因此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需要以企业债券市场为首的更多金融创新支持.此文通过对金融创新效应的分析,针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各类风险的企业债券品种创新意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其原因是企业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无法吸引机构投资者,阻碍了企业债券的市场化进程。增强企业债券流动性的有效途径是增加企业债券品种和发债主体,调整债券结构,发展地方企业债券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了滥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恶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对金融创新望而却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创新不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需要以企业债券市场为首的更多金融创新支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各类风险的企业债券品种创新意见.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了滥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恶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对金融创新望而却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创新不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需要以企业债券市场为首的更多金融创新支持。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了针对金融危机各类风险的企业债券品种创新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3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量达到15.12万亿元,比2002年的10.63亿元增长了42.28%.其中,回购成交11.97亿元,增长16.23%;现券成交3.16万亿元,增长了6.27倍,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企业债券品种设计与创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是企业债券品种设计所需规避的基本风险。实证研究表明,信用风险是存在的,且具有一定周期性;它与融资成本、企业债券收益率是相关的;在信息不充分的市场上,它具有相当的信息价值,它的改变会对企业债券的价格产生冲击;违约债券估价模型是信用风险规避的基本创新方式。而价格风险加大是企业债券品种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价格风险的压力下,可回购、可赎回债券,结构性、衍生性企业债券品种的设计日趋活跃。  相似文献   

8.
企业债券品种设计创新方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债券品种创新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债券市场发育程度的高低。企业债券品种设计可以从基础要素或者复合要素入手对债券品种进行创新;而企业债券品种设计创新的技术则主要有还本设计技术、付息设计技术、本息分割设计技术、债券位阶设计技术、结构性债券设计技术等。这些方法对我国企业债券品种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债券融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直接融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债券融资在国际融资市场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在我国,股权融资的发展十分迅猛,近年来,企业的融资方式以股权融资为主,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当缓慢,目前仍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中国的理论界对企业债券问题的研究也十分不够,但可以预见中国的企业债券发行同发达国家一样,将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大力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转换债券是在普通公司债券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混合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可转债具有筹资和避险双重功能,有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障碍与问题。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从长远来看,可转债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必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主要的金融工具之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融资数额却明显偏小。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滞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融资数额却明显偏小.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滞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银行间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是进一步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正经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变迁,是沿着由场内市场到场外市场、由审批制到核准制和备案制再到注册制的路径,渐次接近发展债券市场的客观规律要求。  相似文献   

14.
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债券市场对公司、企业的融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目前越来越受到业内关注的金融脱媒现象里,债券市场的发展就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债券市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目的,我们有必要将我们研究的精力放到债券市场上来,本文着重讨论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特征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债券市场对公司、企业的融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目前越来越受到业内关注的金融脱媒现象里,债券市场的发展就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债券市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目的,我们有必要将我们研究的精力放到债券市场上来,本文着重讨论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特征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债券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所关注——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从法律地位上看,分属于两个法律法规规范.属于两个不同的债券品种。  相似文献   

17.
该文就中国债券市场的创新品种——买断式回购业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文章在分析2004年我国推出的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的重要意义,以及银行间买断式回购业务与交易所买断式回购业务区别的基础上,对目前买断式回购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研究了目前买断式回购业务交易清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当前活跃买断式回购业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曾江波  吴敏 《海南金融》2012,(11):44-47
信用增进行业通过专业化的债券信用增级手段,为市场中信用等级较低的优质企业及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以便顺利筹集有效资金。本文通过对信用增进行业市场化程度、运行机制及外部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研究,有利于推动信用增进行业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2004年的债券市场是“病入膏肓”,一跌再跌,无可救药,那么2005年的债券市场可谓是“大病痊愈”,生龙活虎,牛气冲天。春节过后,投资者在年初行情是市场反弹还是债市走牛的争辩中,迎来了今年债券市场波澜壮阔的行情,银行间市场债券新品种层出不穷,交易所国债、企业债指数连创历史新高,唱多军团高举大旗,中国债券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银行间债券市场,2006年可期乎?2005的风光毋庸质疑,今年将是管理层大力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的一年,央行行长助理刘士余日前表示,“创新、发展、规范、协调”是债市发展四大主题,而创新是重中之重。200…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改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敏 《中国金融》2007,(6):18-20
企业债券如果发行主体为公司制企业,即为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市场对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与贷款相比,债券融资在体现借款人意愿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即债券发行人可以更直接和充分地在融资时利用自身的信用状况。其次,相对于不能交易的贷款而言,债券能够在场内或场外市场流通,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再次,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有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可以分散融资风险,提高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也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正因如此,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债券市场上,公司债券一般占20%左右。不仅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发债,而且中小企业也通过一些信用增级方式发债。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5年全球债券发行量甚至超过了新增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