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仗着自己特殊的政治背景和宽阔的人胁关系,荣智健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市场一手打造出了赫赫有名的中信泰富;依靠着自己的商业睿智和经营天赋,荣智健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财富定律。在荣智健手上,百年荣氏家业扩张到了极致,政治与商业的交配演绎得天衣无缝。然而,一场近乎疯狂的金融衍生品豪赌不仅终止了荣家资本延伸的符号,而目也让缠绕荣智健头上的多层神圣光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
李正曦 《商界》2009,(1):112-117
没有人敢小觑中信泰富,也没有人不承认荣智健在内地和香港两地政商两界的巨大影响力。但如今,这只极具符号意义的“紫筹股”,这个家族中最出色的继承人,正在经历生平最大的一场考验——金融衍生品危机。荣智健面临的困局,不仅在于巨额的亏损,还在于能否重新赢回家族的荣誉和人们的信任。无论是站立、弯腰还是躺倒,只要不死就有转机。  相似文献   

3.
刘璐 《中国市场》2011,(1):71-71,73
本文对中信泰富远期合约巨亏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我国公司该如何有效地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4.
继三年前的"中航油"丑闻之后,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汇市场上因为赌错澳元走势而损失155亿港元,12月2日又爆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的巨亏。本文从中信泰富进行的交易、交易分析以及亏损的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中信泰富"事件,并对中国利用外汇衍生工具的方式提出建议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程皓 《中国商论》2020,(8):25-27
KODA,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国内将其翻译为累计期权,这是一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股票、外汇或其他有价商品)的金融衍生工具,一般是场外交易,通常会签订一年的合约。累计期权是投资者与投资银行之间的场外交易,其中标的资产包括股票、外汇或其他商品。累计期权充满风险,渐渐的为很多人所知,但它的风险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无意中签订了累计期权,又该如何控制风险呢?本文一共分为两章,第一章简要叙述累计期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章以中信泰富为案例,通过对2008年中信泰富巨亏事件的分析,进而对累计期权KODA进行剖析,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期权,从而得出该合约的购买者本质上是卖出了看跌期权。  相似文献   

6.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曝出与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总额90.5亿澳元,汇兑损失155亿港元,几月之内,公司股价暴跌,高层管理者受到调查.该事件是我国目前最令人震惊的一起投资复杂外汇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许多分析人士称导致该公司的巨额亏损的原因不外乎"用错"了套期保值产品以及管理成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本文在解读中信泰富所投资的外汇产品之余,又对本次事件的深层原因--澳元汇价大幅下降--进行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上市公司今后的国际投资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金融衍生工具既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同时又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此,要控制衍生工具所隐含的巨大风险,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在阐述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巨亏事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商务周刊》2009,(2):18-18
1月5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称,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正接受香港证券监管部门调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正在调查中信泰富的外汇违规交易。此前,中信泰富将此事件归咎于两名管理人士未经授权开展交易,这两名管理人士因此辞职。  相似文献   

9.
10.
陈如 《消费导刊》2009,(14):134-134
完整、连续、透明的信息披露体系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监督的保证,是公司股东利益保护的一道坚固的堡垒,更是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国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纷纷在金融衍生业务中折戟落马。在分析惨败原因时,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不准确。本文对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法律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商务周刊》2010,(7):16-17
3月21日,中信泰富(00267.HK)公告称和河北钢铁集团签订框架协议,以15.77亿元人民币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石家庄钢铁65%的权益;此外,中信泰富还将出售其代理的众富投资公司所持的15%股权,如此,河钢将共收购石钢80%的股权,其总价格为19亿元。  相似文献   

12.
《三联竞争力》2009,90(9):36-37
道路 作为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独子,荣智健的身上流着这个中国最古老资本家族之一的血液,是“红色资本家”的传人。这给荣智健蒙上一层绝不同于普通草根首富的神奇光环。 如果从1978年,携父亲给予家资100万港元去香港创业算起,到2002年成为中国首富,荣智健奋斗了24年。其财富积累速度并不神速,因为其创办的中信泰富为国资背景。  相似文献   

13.
冯戈 《三联竞争力》2006,53(7):14-14
早在2005年初,香港市场就有消息传出,称中信泰富(HK0267)有意整合旗下参股的国泰航空(HK0293)和港龙航空,两家公司将合并成为一家具备中外航空网络的全方位航空公司,幕后操刀手正是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  相似文献   

14.
刘明  吉远慧 《创业家》2010,(10):104-107
一份关于创业板的造富报告,一名甘肃创业板创始人忙碌的一年,一本投行经理的IPO项目日记,一场创业板公司闯关的凶险经历,通过他们,我们勾勒出了创业板奇异的生态链。近一年来,创业板开闸,一大批之前默默无闻的创始人登上舞台,除了市场、业绩、商业模式之外,人们的目光更多聚焦在他们的个人财富上。很多规模只有几个亿的小公司,创始人的市值财富却骤然剧增,创业板出现了"小公司,大富豪"的现象,《创业家》杂志还曾就这一现象进行过报道(见《创业家》杂志2010年第6期封面文章)。那么,创业板是如何催生出这些"小公司,大富豪"的?其方式和纳斯达克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全聚德、福记,尤其是味千拉面的示范效应下,中国餐饮业的上市热情空前高涨,首次显现出前呼后拥的局面,毕竟他们太想考入资本市场,太想获得资本助力与财富膨胀的双丰收了。  相似文献   

16.
提到李友,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他曾是资本市场一度的风云人物。2001 年,李友加入方正科技,开始安安静静地做起了职业经理人, 2003年之后,更升任方正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掌管上千亿的资产规模,他却打趣自己做的是保姆的活儿。转眼间,李友淡出江湖已十载有余。10 年前的资本江湖可谓风起  相似文献   

17.
张琳 《光彩》2012,(4):21-23
孔令博设计的是一个基于电子菜单的集硬件、软件、网络为一体的完整商业体系,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具备很高的增值空间选择创业有两种动机,一种是被迫创业,一种是机会性创业,我们是第二种。2006年11月,孔令博和三个合伙人每人投资8000元注册成立了北京奥琦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8.
备受瞩目的国美控制权争夺战终于落下了帷幕,黄光裕最终以3个百分点的差距落败。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它给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所带来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事件的本身。  相似文献   

19.
"PE+上市公司"模式在促进并购重组市场化发展、有效整合各类市场资源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攻坚之年。供给侧改革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其中去产能、去库存、补短  相似文献   

20.
内创业     
这种在母公司内核之上建立多个创业平台的模式在中国将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大公司满足内部高管创业冲动的最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