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融市场局势依然严峻的同时,投资者也不应忘记实体经济层面的风险未来几个季度中,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会大幅减速。我们担心,本次经济下滑将在众多国家同步出现,而且其持续时间有可能超出我们过去的预计。基于这种担忧,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兴市场货币面临的一项风险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仅将出现明显的经济减速,而且流入的全球资本也很可能会大幅萎缩,从而打击其货币。  相似文献   

2.
【摩根士丹利9月29日】从2005~2006年到2007~2008年,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净流入额从5500亿美元/年左右猛增至7500亿美元/年左右。2007年,私人资本净流入已达到新兴市场资本接受国GDP的6%,从而超过了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前夜的水平。然而,就2009年而言,鉴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全球经济减速有可能导致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大幅下滑,从而回落到5500亿美元左右。面对这种风险,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脆弱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如果中国经济减速,其亚洲供应链会遭受特别重大的打击,也将会对全球GDP增长产生一个更广泛的下滑风险。中国经济减速还可能会导致使商品价格下降的压力——对石油和非石油工业材料都一样。这还可能缓和对隐含在全球债券市场中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而且,中国拖延对其货币政策作任何改变,让美元贬值的压力可能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越来越关注时,中国为应对通胀压力上升、经济潜在的过热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强调的货币紧缩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担忧美国已摇摆于衰退边缘、外部需求正在放缓之时,中国政府今年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增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过分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减速,从而使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同时熄火。  相似文献   

5.
据本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展望》的更新显示,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将大幅减速,2009年将逐渐复苏。与此同时,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6.
新年伊始.当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倾入越来越多的关注时,中国为应对通胀压力上升、经济潜在的过热风险、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强调的货币紧缩成为金融市场的另一个担忧:美国已摇摆于衰退边缘、外部需求正在放缓之时.中国政府今年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增大了经济下行的风险.过分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减速.从而使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中国和美国同时熄火.  相似文献   

7.
目前投资者们希望同我们探讨两个主要全球宏观经济问题,一是经济放缓将会持续多久和放缓程度怎样;二是在经济减速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背景下,通胀是否仍是中长期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风险。对这两个问题,我们的认识并非发生实质性变化。我们预计,G7集团经济将陷入一个相对漫长的滞胀期,而不是一次严重衰退,而且我们认为持续上行的潜在通胀压力将制约油价下跌带动未来核心通胀率回落的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滞胀仍是主基调,这将限制全球主要央行的利率调整空间。鉴于我们获悉有很多人认为经济衰退和通胀率大幅回落(甚至通缩)将成主要格局,因此有必要结合近期经济发展态势来再度阐明我们的经济“滞胀”观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迅速,但也开始暴露出不少自身固有的阻碍经济发展的顽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经济增长前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本文以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国际储备、短期债务、货币余额与利率等相关金融指标,分析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综合经济风险,并且为新兴经济体的未来的经济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6,(37):33-3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明年全球将迎来连续第5个年头的创纪录经济高增长,但同时警告说,经济出现急剧减速的风险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0.
【摩根士丹利8月25日】2月份我们曾论证说,中国将打破“奥运魔咒”(Olympic Curse)。虽然我们仍然坚持此观点,但另一方面也认为,奥运会后,中国存在出现“增长恐慌”(growth scare)的风险。即使这次经济减速非常和缓,也很有可能加重投资者的不安,从而对亚洲市场产生明显影响。鉴于此,我们对日本之外亚洲(AXJ)货币的态度更加悲观。  相似文献   

11.
万鲁宁 《宁波通讯》2012,(23):46-4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投资中遇到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困局,欧美债务危机仍在扩散,全球金融系统仍然十分脆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货币升值压力,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波动性加剧,  相似文献   

12.
目前,美元虽已被低估,但很可能会继续贬值。鉴于我们的美国经济分析师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值,情况就更是如此。未来两个季度,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也会减速,但这不会改变“经济脱钩”的主题。也就是说,世界其他经济体将比过去更好地适应美国经济减速。  相似文献   

13.
《海外经济评论》2006,(32):23-23
【新华网7月28日】标准普尔近日预料全球经济增长在2006年下半年将略微放缓,有助于防止通胀急升。标准普尔相关负责人祈思妮表示,“总的来说,我们预料经济将出现软着陆。”,“受到新兴市场大量抛售的冲击,全球股市在2006年第二季度出现双位数字的跌幅,几乎抵消了上半年的涨幅。”祈思妮分析称,“由于全球各央行采取紧缩政策,引发市场参与者因担心全球GDP与EPS增长将显著趋缓,而出现较高风险的资产,因此,我们已经看到市场出现明显的风险重新定价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过去40年,在金融、货币和贸易的推动下,全球实体经济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全球经济关联的结构的理解。各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变化、政策不一样,使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增长的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经济体。未来5到10年,这一趋势将继续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增长中,相当程度上将受约束于债务过高和对债务去杠杆化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纵观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尽管经济增长没有出现明显下滑,运行相对良好,但受众多国际政治、经济综合因素影响,在经济繁荣和市场活跃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油价的大幅振荡攀升,进一步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因此,2007年在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诸多负面因素导致经济安全问题进一步突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再平衡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三大板块的再平衡呈现出明显分化特征,其新特点可概括为:欧洲正在殴,美国将更美,金砖要贴金。美国实体经济未受重创,金融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较快,以及其低资金成本、低能源价格、向低走的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使得美国经济具备了再出发的基本条件,尽管短期风险尤存。欧元区去杠杆化刚刚开始,加之欧元区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形成主权和货币之间的统一,将使其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去杠杆化和政治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十年以上,欧元区正在变成下一个日本。同时,欧元区可能出现新的资本管制,形成一个货币但多个汇率、多个利率的机制。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全球化和改革红利减退的挑战,经济增速在下滑,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未来两三年可能会面临非常严重的资金短缺和金融危机。金砖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需要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商务部15日警告,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中国出口急速下降的风险,而一旦出口大幅回落,有可能会使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出现“拐点”。  相似文献   

18.
《海外经济评论》2007,(48):33-34
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发布的亚太经济报告(East Asia and Pacific Update)中指出,东亚新兴地区经济今、明两年将强劲增长,而且该地区几乎未出现核心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或其他经济失衡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2005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指出,2004年是全球经济增长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创下了30多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的经济复苏得以加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和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且经济复苏的范围也得以扩大,拉丁美洲出现了回升,日本经济在加速,同时欧洲也处于温和的复苏之中。在有利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强劲的国内经济表现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2004年吸引国际资本比2003年有所放慢.以以下四大因素表明,世界经济正在放缓、减速,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06年。  相似文献   

20.
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和衰退风险等重大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2019年的世界经济面临着不断下行的压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了同步放缓。展望2020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英国"脱欧"紧张局势缓解以及各国继续运用货币与财政手段进行"政策托底",世界经济有望弱势回稳。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势头趋缓。美国将迎来大选,政府有动力刺激经济实现温和的增长;欧洲的增长会更为缓慢,部分南欧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日本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因为消费税上调而出现负面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动能有望增强,但部分国家面临着债务、汇率及民粹主义风险,各国经济走势也将出现分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强,中国经济将持续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力与稳定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