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990—2020年为考察期,对我国粮食种植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及内部结构进行剖析,采用LMDI模型将驱动因素分解为要素结构效应、消耗强度效应、粮食单产效应和播种面积效应。结果表明:对粮食主产区而言,粮食单产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较大,播种面积次之,要素结构最小。粮食单产始终助推碳排放量增长;消耗强度和要素结构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均是先助推、后抑制;而播种面积是先抑制、后助推碳排放量增长。对非粮食主产区而言,粮食单产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较大,要素结构次之,播种面积最小。消耗强度始终助推碳排放量增长;粮食单产是先助推、后抑制碳排放量增长;播种面积和要素结构是先抑制、后助推、再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2.
在主要WTO成员不愿主动减少农业保护的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保护政策,实现既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又保护主产区农民就业与收入的目标,成为政府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对黑龙江省实地调研后我们认为,黑龙江省保护和发展本省大豆产业的举措在这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在全国大豆生产中举足轻重我国的大豆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四省区和黄淮海的部分地区,其中东北四省区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黑龙江省是东北四省区中种植大豆最多的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1/3,在…  相似文献   

3.
粮食直接补贴的增产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增加生产性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笔者通过对河南省2004年~ 2009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的分析,认为直接补贴对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大于非主产区;对扩大种植面积而言,直接补贴效应系数低于价格效应系数;粮食增产依靠种植面积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直接补贴政策与价格政策配合使用,才能促使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性投入.  相似文献   

4.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粮食补贴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本文通过构建嵌入补贴政策的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理论模型,考察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安徽省17个地市421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对激励农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粮食补贴政策在动态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土地投入"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80、1990、1996、2000和2008年县域数据,通过分析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演进特征,对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整体趋于收敛,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的差异在1980—1990年有所降低,1990年之后逐年增大,表现出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的相对低谷性。1996—2008年,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比重由38.6%降为19.9%,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3.4%减至57%,而乡村人口比重则由85.7%缓慢降至82.3%。粮食主产区总体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耕地保护制度、粮食生产约束等政策性限制对该区域发展权益的剥夺,而相关政策对于解决其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存在局限性,未能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农户三者的利益关系,导致粮食主产区难以发挥农业产量高和质量优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后发优势,从而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分析农户种粮决策与成本收益关系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3年分省统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北方、中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增加,南方、东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减少,粮食生产存在"北进中移"现象。劳动力投入仍是维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已给全国尤其是东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相比净利润,现金收益更影响农户种粮决策。粮食单产增加并不必然促进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现有种植规模越大、基础设施越为完善,农户种粮积极性越高。受资源禀赋、非农就业、种植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各区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原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文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及Tobit模型,根据我国31个省份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三大粮食功能区的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各粮食功能区的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粮食主销区的绿色生产效率远远低于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作物受灾率、农业规模化水平、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补贴政策、种植结构、工业化程度等外部影响因素对各粮食功能区存在不同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1978—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重要因素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受到单产提高缓慢、播种面积波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生产,首先应该提供一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增加粮农收入是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柏林 《经济地理》1995,15(1):55-60
解放后,由于耕地、复种指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制约,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以致影响总产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保证粮食供需平衡,我国必须稳定现有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0.
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的主要生产区和粮食提供的源泉地,但农业弱质性和比较收益低等原因造成主产区粮农收入低,影响到农民种粮积极性,政府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是政策的必然选择。确保理性粮农的收入不低于非农产业的收益是提高粮农种粮积极性的政策目的。但目前,国家颁布实施的各项反哺性补偿政策存在着补偿效率低等问题,从长远看,必须建立粮食主产区内生性补偿机制,做到"硬投入"与"软投入"补偿并重,政策公平与效率并举,体制机制与市场机制补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北省7个县市187个农户的调查分析,认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农收入,提高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以及为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补贴的运行成本较高、最低保护价预案的启动时机与主产区实际偏离等问题。完善补贴方式要充分论证保护价预案的启动时机,同时,可试行粮食贷款计划,为粮农在出售粮食的时机上提供选择权,以保护粮农利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1—2012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3%,且是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从空间维度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除四川省下降之外,其余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上升;显著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为粮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劳均经营规模、种粮人口比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收入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理集中度的分析方法,基于1978—2014年粮食主产区历史数据,构建CGR和CGI指数对我国粮食生产、地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看,1978—2014年的30多年里,无论"粮食—财政"协调度,还是"粮食—收入"协调度都有所好转;从空间分布看,CGR和CGI指数显示,全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财政"协调度和"粮食—收入"协调度的地理分布有很大改变,东北作为新兴的粮食主产区,协调程度往往由非常协调转向不协调,东部和南部省份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从时间趋势看,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省份情况越发不协调,无论CGR还是CGI指数均显示,黑龙江省、河南省等最大的产粮大省,都属于最不协调的地区,而与之对应的一些东部、南部沿海发达省份协调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问题,也事关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的发展和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给。为此,必须构建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战略规划,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世界人们长期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种粮成本不断提高和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等问题。在当前黑龙江省粮食连年丰收的前提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和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以推进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经济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江苏省已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2个项目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PMP模型,对该技术的经济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增加农户收入的效果明显;该技术的采用会使竞争性作物种植体系中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调整,但在种植单一作物的情况下则其播种面积不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生态效率(AEE)的影响对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和农业资源错配指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过去的农业生态效率会影响当期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2)粮食主产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资源错配,地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省份资源错配程度呈下降态势;(3)农业资源错配对农业生态效率存在负面影响,在替换不同的资源错配衡量指标及增加控制变量后,结果仍稳健;(4)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高低及资源错配方向的不同也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理论分析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工业化时期,政府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经济,而在城市化阶段,政府转向福利支出目标。这一转变表现为经济建设费支出比重减小而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使政府公共支比重增大,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就增加0.6293个百分点,且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随收入差距扩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工业化时期,政府动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经济,而在城市化阶段,政府转向福利支出目标.这一转变表现为经济建设费支出比重减小而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使政府公共支出比重增大,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就增加0.6293个百分点,且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随收入差距扩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利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业物质投入、水稻种植、动物反刍三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进行计算,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低碳目标情景对农业碳排放和减排压力进行了测度与对比。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趋于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来源结构占比按高低排序为农业物质投入、动物反刍和水稻种植。以碳强度减排目标为基准的低碳目标情景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内蒙古、吉林、辽宁3个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尤为突出。基于此,应合理减少农业物质投入,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合理调整牲畜养殖模式,提高农户的低碳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