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设计本土化趋势下,"中国红"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魂色、最具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标志设计中被广泛运用。本文探讨了"中国红"的色彩特征、精神文化内涵、在标志设计中的意义以及在标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中国红"在彰显民族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应把握时代特征和现代审美心理,突破传统框架,提升设计层次,增加标志设计的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2.
红点设计大奖是素有"设计奥斯卡"之称的国际型设计大赛,我国不断有作品在该大赛中获奖,而2008年富有中国特色的获奖作品"上上签"牙签盒的设计更令人深思。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有着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得到了完美的应用,中国人文元素也逐渐的被世界所接受。为了使中国创造走的更长更远,我们也应该把中国传统元素更好的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之中,既体现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又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形象。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设计借助计算机制成真切的三维视觉、听觉、嗅觉等,使作为受众的人通过适当的配套装置,体验虚拟世界,并与其进行交互作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设计手段,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军事、医疗、教育、航天等许多领域。本文研究虚拟现实设计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虚拟现实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应用,属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互联系的研究范畴,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常值得探讨钻研,其包装设计更是魅力十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不仅美观实用,还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直至目前,中国白酒的包装设计中依然延续了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的传统。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白酒生产包装中的设计应用分析,了解其文化内涵,深入分析白酒包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传承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包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现代包装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使中国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更具有创新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元素被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产物,成为了设计师思考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认识到中国传统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中国传统元素的类别,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到服饰、书籍、标志、包装上面,以给予大众强烈的直观感受,增加视觉传达效果,提升设计作品的传播范围,提高设计作品的影响力度。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且人们对汽车的依赖程度也日渐提高,汽车的造型设计也日渐被人们所关注。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在汽车造型设计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对于满足消费个性化需求,以及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元素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阐述了汽车造型设计融入中国元素的必然性,并以实例为证论述了中国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中国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文化运用到中国动画的角色设计之中,对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动画的魅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则对我国动画角色设计中的民族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包装设计在当代是一种国际化的实用设计种类,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一定是具有较高识别度并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学为中国的当代包装设计带来了无限可能,合理运用传统元素表现现代精神成为目前面临的最为重要的课题,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不只是民族的,在当下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它更加是世界的。因此,在做包装设计时就必须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大众需求,了解国际设计动态,使包装设计可以传达出除了包装本身传达的内容之外的更丰富的内涵,也为未来中国包装设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探析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当今精神文明社会的进步上来看,运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包装设计是一种趋势。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形式,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过程。更好的拓展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空间,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属于自己的风格,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完美融合,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纺织》2006,(12):43-43
中国民族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决赛日前在南通举行。本次大赛围绕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和中国家纺设计的结合主题全面展现当今中国家纺设计水平和潮流,突出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着丰富的设计元素,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东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现今的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传统元素被人们所使用,在创意设计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现代设计灌注积极的文化内涵,构建了新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题材甚多,是其他艺术设计元素无法比拟的。本文主要从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元素的结合出发,探索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如何更好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童装设计中不同年龄段童装图案的应用和中国传统图案的应用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对图案的选择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不同年龄段童装设计选择的图案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需求.卡通形象、儿童简笔画、热门电影的人物插画,有童趣抽象的图案,民族风格的图案再设计,跨界合作的漫画家和插画师的作品常用在童装设计中.将中...  相似文献   

14.
2014北京车展上奇瑞推出Concept α和Concept β两款全新的概念车,同台亮相的还有艾瑞泽系列(轿车)和瑞虎系列(SUV)等车型。全新瑞虎3也是首次亮相。 concept α与concept β作为奇瑞转型后新的研发体系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奇瑞最新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的逐渐成型,并且有可能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实现量产。concepta的前脸包含中国古代建筑的廊桥元素、进气格栅包含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元素、水流车身则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五行”之一的水元素。新logo内部格栅的“阴阳”风格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交合,化生万物”之意。而由尾灯处流至牌照板的流线设计,也与前脸理念相呼应,加强了车身比例的水平宽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神话形象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文字设计应予借鉴和应用的宝贵艺术资源。然而,在文字设计领域,三星堆文化却行走于文字设计的边缘。该选题以三星堆文化中的古代神话形象为例来对文字设计在传统中的运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总结了三星堆文化中古代神话形象在文字设计领域极少的运用自如,分析了导致此类现状的各种原因,提出了三星堆文化中古代神话形象应有"度"和"量"的运用在文字设计中,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和精神内涵,并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出两者的最佳融合形式,走出一条鲜明的民族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统一性的今天,我国在现代图形设计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何寻求和体现设计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地域性",成为设计师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现代图形设计要发展,就需要立足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本土设计元素。因此,将中原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图形设计之中,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纹样进行重新解读和创新,必将会使我国图形设计更具文化特色和民族内涵。  相似文献   

17.
红色代表了热情,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中国红"源于中国文化,而同时又传承着中国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一直都自誉为"礼仪之邦",时刻审视着自己的民族修养与风度,因此重视礼品以及礼品整体包装,便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中国红"文化意蕴入手,讨论了礼品包装设计中"中国红"文化的承载与表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鹤楼”品牌形象与品牌文化的研究,结合中国传统的喜庆元素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其造型的精简与文化内涵的提炼,利用现代设计思想与手法进行表现,并分析传统中国喜庆元素在“黄鹤楼”卷烟包装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它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它既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从那些生机勃勃、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被沿用借鉴,体现出我国传统图案的无穷魅力。纺织品图案设计对传统图案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必要的。传承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图案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内在的寓意,不断提高设计者的内在修养,使传统图案文化的寓意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自然地流露。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时尚中国系列"时尚中国"系列,重点突出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在设计中采用错位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面料与时尚的造型进行组合,或是将时尚的面料与传统的造型进行组合,以此表现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时尚中国"系列的推出所具有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国的本土服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